後人評論王安石的話說:家境貧寒的知識分子們,扶老攜幼,千裏迢迢去上任,俸祿本身已經夠微薄了,而有些人所在州縣又比較貧困,上級出於私怨又不喜歡他們,有的官員一年到頭一分俸祿都拿不到。甚至有些官吏靠著借貸趕去赴任,又忍饑受凍地住在當地,最後再狼狽不堪地返回家鄉。這哪裏還是去做官呀,簡直是要他們的命。這樣的情況下,除非是大賢大德的君子,誰還能忍受這種境遇呢?而朝廷還告誡他們說:“你們不要貪財受賄,要秉公執法,我們會監督你們的。”這監督還能頂什麼用啊?
不懂得給予不但不能得到回報,反而造成不良後果,而給予所帶來的效果是非常顯著的。無論是與人交往,還是管理人才,給予總是比一味懲罰來富有成果,也更具人性化。所以,領導對下屬要講究給予,無論是物質刺激,還是精神鼓勵,甚或是一點感情上的溫暖,都會十分有效。
即便是當下不能獎勵,至少也要讓下屬體會到領導將會對他的表現有所給予。正因為如此,古人才有“馭人如父母”
的說法,才有“將欲取之,必先予之”的觀點。
冷廟燒香,絕處逢生
我們常常將那種平時準備不足,事情馬上發生時才急急忙忙做些準備的做法形容為“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有這種做法的人在結果出來以後,往往是垂頭喪氣。是呀,即便是菩薩靈驗,也不會幫助這些事到臨頭才會想起燒香的人。
再比如,在一座香火旺盛的廟裏,你就算天天去燒,臨有事時,“菩薩”也不見得能想起你來。因為天天都和你一樣去燒香的人太多了,菩薩那麼忙,又怎麼會輕易想起你呢?與此相反,同樣一炷香,冷廟的菩薩卻認為這是天大的人情。一座冷廟,沒有什麼香火,如果你隔三差五地去添把香火,會使冷廟的菩薩把你記得牢牢的。一旦哪天顯靈,首先要幫的肯定是你。其實不隻是廟有冷熱之分,人又何嚐不是?做事做人,與燒香拜佛的道理是一樣的。
在你朋友當中,如果有人現在懷才不遇,有發達起來的潛力,卻還沒有發達起來,他們就如同冷廟裏的菩薩。你就應該平時多去“燒燒香”。
所謂能力是自己的,機會是老天給的,“英雄也有落難時”,沒有人生下來就會成功,成功是要等待機會的。
而在成功之前英雄隻能是一個普通人。這時候,多交往,多幫忙,甚至在關鍵的時候拉一把,將來若他飛黃騰達了,你有事去求,自然要方便許多。紅頂商人胡雪岩便是一個善於發現人才、冷廟燒香的非凡人物。
胡雪岩是個生意人,當年是做不得官的,可他的許多生意又要借助官府。胡雪岩早期的生意就是從與王有齡合作開始的。王有齡當初不過是個窮小子。有一天,胡雪岩在茶寮中碰到了他。王有齡衣著寒酸,麵露愁容。
雖然如此,他卻好擺架子,說話愛吹牛,跟人說話還總有點看不起的樣子,人們自然都討厭他。他每天坐在茶寮裏,將一壺“龍井”茶衝成了一壺白開水,也不肯走。
客人們怕了他,夥計見了他更是愁眉苦臉,好好一個座位,卻被他霸占著。人人怕了王有齡,胡雪岩卻不怕他,認為他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胡雪岩的眼光當然沒有錯,一些人才剛出現的時候,往往是毫不起眼的,那些沒有眼光的人,難以將這些人才發掘出來。胡雪岩是個行動派,有一天,茶寮裏客人很多,胡雪岩見王有齡一個人獨霸了整張桌子,便趁機上前跟他同桌而坐。
王有齡見了胡雪岩,不禁自慚形穢。因為胡雪岩不但有錢,而且人緣好,茶寮裏幾乎每個人都是他的朋友,都愛主動跟他搭話,好像跟他說話能得到好處似的。胡雪岩看上去又精神奕奕,活力十足,而且衣著整齊,就像個公子哥,自己跟他比起來,簡直是天上地下。王有齡見胡雪岩坐過來,便縮了一縮,胡雪岩反倒笑嘻嘻地跟他說:“王有齡,剛才我下棋贏了錢,走,我請你到另外一個地方‘擺一碗’吧!”一來二去,兩個人熟絡起來,談得越來越開,胡雪岩也發現王有齡的確是個人才。隻是當今,要想取得個一官半職,有沒有才不重要,關鍵是要有錢。
有一天,胡雪岩特意約王有齡相見,還特意叮囑不見不散,卻沒說有什麼事。王有齡見過了約定時間很久,胡雪岩還沒有來,心想胡雪岩一定是耍著他玩呢,正氣憤地要走,胡雪岩氣喘籲籲地跑了過來,一邊打開一個錢袋,取出些銀子和幾張銀票遞給他,一邊說:
“很對不起,對不起!我為了換些碎銀子,方便你路上零用才遲到這麼久,讓你等得辛苦了。我看這銀子,夠你上京謀一個實職了。要小心收好,錢莊是認票不認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