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跟著厚黑學處世(1)(3 / 3)

三國時期,劉備的藏身之術也很值得學習。劉備在剛開始起兵時,五易其主,四失妻子,到處寄人籬下。

在投靠曹操之後,他明白自己的實力遠不及曹操,因此每天在園中種菜,借此來隱藏自己的誌向。而等到他在諸葛亮的幫助下找到了自己成就事業的方法時,他很快就顯露了他的能力,並且拿下了荊州和益州,建立了蜀國。

劉備的隱忍功夫可謂世間稀有,他在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成就大事時,一方麵隱藏自己的鋒芒長達數十年;另一方麵,當他所有的準備都已經就緒時,他毫不猶豫地亮出了自己的寶劍,成功地開辟了屬於自己的成功之路。

厚黑者成功的一個重要基礎,就在於了解自身和對手的差距,並且在自己處於弱勢的時候,學會隱藏自己的鋒芒,收斂自己的行為,給對手製造一個假象,然後在適當的時候爆發這種能量,隻有這樣才可以一舉擊潰對手,收獲成功。

韜光養晦,以屈求伸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這段話出自於三國魏人李康的《運命論》,大意是:樹木在山林中過分清秀而出類拔萃,必然會被風所摧毀;石堆比海岸還要高,流水必然會衝擊它;行事為人事事高於別人,難免別人會誹謗你,產生非議。

這是一段很有哲理的生存厚黑原理,說明了為什麼名人誌士要把韜光養晦作為自己修身的必要法門。無論在怎樣的環境下,如果你事事表現自己的聰明,那麼危險也會隨之而來。一個真正聰明的人,必然會懂得這樣的道理。

李宗吾認為,厚黑者在職場和官場中一定要注意的一點是藏身。過分表現自己的聰明才智,隻會讓你招來更多的嫉妒和憤恨,弄不好還會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

因此,學會韜光養晦,是一種保全自己的方式。

韜光養晦,換句話說就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其要義不在於本身,而在於具體的“為”與“不為”的選擇判斷上,這才是韜光養晦的奧妙之處。

晚清時期的朝廷重臣曾國藩就是這樣一個善於隱藏自己的智者。

太平天國起義時,曾國藩被朝廷委以重任,帶領湘軍剿滅洪秀全等一千“反賊”。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湘軍攻破了天京,紅旗報捷,他將官文放在了報捷書的開頭,意思是表示謙讓。

而後,他和淮軍首領李鴻章商量:如今逆賊已滅,如果不裁軍,恐怕會引起朝廷的懷疑。而如果軍馬都失去了,萬一朝廷誅殺我們,則會任人宰割。因此,他讓李鴻章保留淮軍的勢力,而對自己統率的湘軍,則進行了大範圍地裁撤。

曾國藩到達天京之後,立即著手辦理此事,並向朝廷上奏折,表示自己統領的軍隊太多,為了節省一些不必要的軍費,請求朝廷允許自己裁去1/3的軍隊。

這正中了清政府的下懷。當時,曾國藩統率的湘軍大約有12萬多人,但是左係湘軍進入浙江之後,已經形成了獨立狀態。早在攻陷天京之前,江忠義、席保田兩軍的1萬人已經調動到了江西,歸沈葆楨統轄,同時其他兩軍的2萬人赴援江西以後,隨即也受沈葆楨的指揮。此時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統率的5萬人,就成了清政府最為擔心的力量。曾國藩很了解清政府的心思,因此,他開始對這5萬人進行裁撤。

曾國藩留下了一萬多人防守江寧,裁撤了主攻天京的蕭慶衍部的近萬人和韋俊的兩千多人,實際上基本保留了曾國荃的嫡係部隊。之後,他又陸續裁撤了眾多軍隊,到了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的時候,他能夠調動的部隊,隻剩下了6000人。

此後,曾國藩還上表朝廷,表示自己的弟弟曾國荃得了重病,請求朝廷恩準讓他回鄉調理。清政府很快就批準了曾國藩的奏折。曾國荃對此卻大惑不解,憤激之情溢於言表,讓曾國藩十分難堪。

於是,曾國藩私下對曾國荃說:“現在太平天國的賊子已經被滅掉了,朝廷為什麼不讓你去浙江擔任巡撫呢?原因就在於你在攻陷天京的過程中,表現得過於強硬,朝廷是害怕你有逆反之心啊!因此我才上表朝廷,讓你回鄉,暫時休養,藏鋒以待朝廷的再次征召。你現在對此表現不滿,不是讓朝廷更加疑忌你嗎?”

曾國荃聽完這番話,恍然大悟,於是聽從兄長的建議,離開了軍營,回鄉靜待時機去了。

曾國藩之所以選擇這樣的方式,是因為他很清楚當時的局勢:太平天國起義被平定之後,朝廷已經是草木皆兵,他們猜忌手握兵權的湘淮將領,欲殺之而後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