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有能力的員工越不好管理,因為他們有很強烈的占有欲,或既得利益,或權勢,或金錢。
馬蠅效應來源於美國前總統林肯的一段有趣的經曆。1860年大選結束後幾個星期,有位叫做巴恩的大銀行家看見參議員薩蒙·蔡思從林肯的辦公室走出來,就對林肯說:“你不要將此人選人你的內閣。”林肯問:“你為什麼這樣說?”巴恩答:“因為他認為他比你偉大得多。”“哦,”林肯說,“你還知道有誰認為自己比我要偉大?”“不知道了。”巴恩說,“你為什麼這樣問?”林肯回答:“因為我要把他們全都收入我的內閣。”
事實證明,這位銀行家的話是有根據的,蔡思的確是個狂態十足的家夥。不過,蔡思也的確是個大能人,林肯十分器重他,任命他為財政部長,並盡力與他減少磨擦。蔡思狂熱地追求最高領導權,而且嫉妒心極重。
他本想入主白宮,卻被林肯“擠”了,他不得已而求其次,想當國務卿。林肯卻任命了西華德,他隻好坐第三把交椅,因而懷恨在心,激憤難已。
後來,目睹過蔡思種種行為、並搜集了很多資料的《紐約時報》主編亨利·雷蒙特拜訪林肯的時候,特地告訴他蔡思正在狂熱地上躥下跳,謀求總統職位。林肯以他那特有的幽默神情講道:“雷蒙特,你不是在農村長大的嗎?那麼你一定知道什麼是馬蠅了。有一次我和我的兄弟在肯塔基老家的一個農場犁玉米地,我吆馬,他扶犁。這匹馬很懶,但有一段時間它卻在地裏跑得飛快,連我這雙長腿都差點跟不上。到了地頭,我發現有一隻很大的馬蠅叮在它身上,於是我就把馬蠅打落了。我的兄弟問我為什麼要打掉它。我回答說,我不忍心讓這匹馬那樣被咬。我的兄弟說:’哎呀,正是這家夥才使得馬跑起來的嘛!‘”然後,林肯意味深長地說:“如果現在有一隻叫’總統欲‘的馬蠅正叮著蔡思先生,那麼隻要它能使蔡思的那個部不停地跑,我就不想去打落它。”
這個小故事對管理者用人很有啟發。越是有能力的員工越不好管理,因為他們有很強烈的占有欲,或既得利益,或權勢,或金錢。如果他們得不到想要的東西,他們要麼會跳槽,要麼會搗亂。要想讓他們安心、賣力地工作,就一定要有能激勵他的東西。這種激勵因素不就是那隻“馬蠅”嗎?
“漢堡包王”麥當勞公司為激勵員工的工作熱情,給勤奮上進的年輕員工提供了不斷向上晉升的機會。公司規定,表現出色的年輕員工在進入麥當勞8~14個月後成為一級助理,也就是經理的左膀右臂。在這個階段之後,那些表現突出的一級助理就會被提升為經理,使他們當管理者的心願得到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