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必要作出決定時,就有必要不作決定。

福克蘭定律是法國管理學家D.L.福克蘭提出的,他指出沒有必要作出決定時,就有必要不作決定。其實,我們也可以將其理解為當不知如何行動時,最好的行動就是不采取任何行動。反之,一旦確定好目標、行動方式等,就應該立即付諸行動,因為寡斷能使好事由好變壞,果斷可將危機轉危為安。

美籍華裔企業家王安博士曾說,猶豫不決固然可以免去一些做錯事的機會,但也失去了成功的機遇。1983年,時任中國光大實業公司董事長的王光英看到了一份工作人員為他準備的報告。他從報告中得知,智利一家倒閉的銅礦由於急於還債,需要處理一批二手礦車。這批礦車都是倒閉前不久礦主為加快工程進度采購的,幾乎沒怎麼用過。礦車均為名牌車,總數有1500輛。王光英一拍大腿,認為機會來了。他火速派人與礦山老板取得了聯係,表示了願意買車的意願。與此同時,一個負責購車的專家與工作人員派遣組火速成立了。臨行前,王光英告訴他們,要有勇氣,要相信自己的判斷力,不要事事請示,隻要你們認為車好價格好,就果敢拍板成交。

這位礦主雖說已破產,可他對即將出手的1500輛車保護得令人感動。礦主包租了一個體育場,將這些車整整齊齊地擺放在那裏,而且他讓人將所有的車都細心地塗抹了防鏽油。專家組人員看到這些車時,不禁齊聲讚歎。他們一絲不苟地驗車,各項指標確實令人滿意。

派遣組人員絲毫不耽擱,馬上開始了與礦主的討價還價。

礦主由於還債心切,最後雙方很快以原價八折的價格成交了。協議剛達成,一位美國商人就來到了銅礦。王光英的這次果敢決策,為國家淨賺了2500萬美元。試想,要是他麵對信息猶豫不決,瞻前顧後,那批車肯定就被那位美國商人捷足先登了,2500萬美元也會進了別人腰包。

同樣,有“華爾街的神經中樞”之稱的摩根能成為美國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叱吒風雲的大金融家,成為國際金融界“領導中的領導者”,全有賴於年輕時的兩次冒險投資為他打下的堅實基礎。從德國哥廷根大學畢業後,摩根進入了鄧肯商行工作。一次,他去古巴哈瓦那為商行采購魚蝦等海鮮歸來,途經新奧爾良碼頭時,遇到一位陌生人。那位陌生人看摩根像是做生意的,便自我介紹說:“我是一艘巴西貨船船長,為一位美國商人運來一船咖啡,可是貨到了,那位美國商人卻破產了。這船咖啡隻好在此拋錨。您如果能買下,等於幫了我一個大忙,我情願半價出售。但有一條,必須現金交易。”摩根跟巴西船長一道看了咖啡,成色很好,毫不猶豫地決定以鄧肯商行的名義買下這船咖啡。然後,他興致勃勃地給鄧肯發去電報,可鄧肯的回電是:“不準擅用公司名義!立即撤銷交易!”摩根無奈之下,隻好求助於在倫敦的父親。父親吉諾斯回電,同意他用自己倫敦公司的戶頭,償還挪用鄧肯商行的欠款。摩根大為振奮,索性放手大幹一番,在巴西船長的引薦之下,他又買下了其他船上的咖啡。摩根初出茅廬,做下如此一樁大買賣,不能說不是冒險。可是就在他買下這批咖啡不久,巴西便出現了嚴寒天氣,使咖啡大幅減產,咖啡價格暴漲,摩根狠狠地賺了一大筆。

美國南北戰爭開始後,一天,摩根與他的朋友克查姆——一位華爾街投資經紀人的兒子閑聊。克查姆說:

“我父親最近在華盛頓打聽到,北軍傷亡十分慘重,政府軍戰敗,黃金價格肯定會暴漲。”摩根盤算了這筆生意的風險程度後,商量了一個秘密收購黃金的計劃。等到他們收購足量的黃金時,社會輿論四起,形成搶購黃金風潮,金價飛漲。摩根瞅準火候已到,迅速拋售了手中所有的黃金。趁戰亂之機,這次黃金交易使他一下子獲得了16萬美元的純利潤。

縱觀古今中外富商巨賈的成長曆程,無不都是麵對機會後果敢決策才取得成功的。在他們眼裏,成功就是一場賭博。成功者的過人之處,就在於麵對機會而敢賭敢拚。當然,冒險或投資要見機行事。有的人因冒險而一步登天,也有人因冒險而家敗人亡。該不該去冒險,全在於對形勢的充分估計和正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