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的溝通能力
沒有人喜歡被強迫購買或遵照命令行事。如果你想贏得他人的合作,就要征詢他的願望、需要及想法,讓他覺得是出於自願
——卡耐基
貓和狗一見麵就互掐。它們之所以為敵,是因為語言溝通上出了點問題,比如:搖尾擺臀是狗族向夥伴示好的表示。這一套“肢體語言”在貓族那裏卻是挑釁的意思,貓們在情緒放鬆表示友好時,喉嚨裏就會發出“呼嚕呼嚕”的聲音。這種聲音在狗聽來是想打架。結果,狗貓本來都是好意,卻是“猴吃麻花——滿擰”。但從小生活在一起的貓狗就不會發生這樣的對立,原因是彼此熟悉對方的行為語言含義。
世間許多事情,往往是在相互“溝通”中得到理解和解決的。國家領導人的出訪,企業之間的交流,經營者和用戶的反饋等等,有很大成分旨在雙方互相溝通。
俗話說,話是開心的鑰匙。
那麼,怎樣培養孩子的溝通能力呢?給家長的建議如下:
1.從小就應培養小孩與親人、與朋友、與同學、與老師的交往能力。善於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以便得到他人的理解。
2.鼓勵孩子多參加的一些集體活動,努力地尋找與他人交流的機會,搭建一個溝通的平台。
邁好人際交往的第一步
與優秀的人交往會使自己也變得優秀。
——斯邁爾斯
1863年1月8日,恩格斯懷著十分悲痛的心情,寫信把妻子痛逝的消息告訴了馬克思。過了幾天,收到馬克思的回信,信的開頭寫道:“關於瑪麗的噩耗,使我感到極為意外,也極為震驚。”但是下麵話題一轉,往後就再沒有什麼安慰的話了。恩格斯讀了很不高興,他給馬克思寫信,發了一通火。馬克思接到信,心情十分沉重,他感到自己那封信出了大錯,但一時又難以把問題說清楚。過了10天,待老朋友的情緒“冷卻”下來,馬克思才寫信認錯,解釋情況,表白了心跡。恩格斯的內心也已釋然,回信道:“我感到高興的是,我沒有在失去瑪麗的同時,再失去最老的最好的朋友。”這樣,兩個偉人用坦率和真誠,鞏固了珍貴的友誼。
要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就要對朋友的優點、缺點、長處和短處有個辯證的認識。“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交往日深,發現朋友的若幹缺點就大驚小怪,甚至影響友誼,是大可不必的。
交往的順利進行和成功,離不開“寬容”二字。屠格涅夫說:不會寬容別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別人寬容的,但是誰能說自己是不需要寬容的呢?
那麼,怎樣扶助孩子邁好交往的第一步呢?給家長的建議如下:
1.教育孩子要胸懷寬廣,不要因周邊的入比自己優秀而耿耿於懷。
2.在人際交往中,有時會發生不愉快的事情,這是難免的,重要的是學會處理。
3.在交友的過程中要以禮待人,要注意自己的態度,言論和行為,以免出現錯誤。
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
力合則效力大,力散則效果微。
——張伯苓
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首先要給孩子一些思想準備,對家務勞動與家庭生活進行一些討論是必要的:關於孩子的年齡與做事的能力,關於大家生活在一起應相互幫助,關於每個人應負的責任,隨後便是列出家庭生活所包括的勞動項目等。這本身對孩子就是一個很好的教育,知道維持一個家庭的正常生活需要花費多少勞動,因而體會到父母的辛苦。這樣的討論會在孩子們心中建立起家庭是一個生活團體的概念,每個人都要各司其職,相互幫助,才能生活圓滿。
到郊外野餐是美國孩子們十分喜歡的假日活動之一。勞動節的周末,威爾遜和埃迪的父母要帶他們去州裏的國家公園爬山然後野餐。臨行的前一天,一家4口人商量該如何進行準備:媽媽負責去超市買食品,爸爸準備烤肉的爐子,9歲的威爾遜提出負責所有餐具,11歲的埃迪負責準備調料。爸爸提醒他們是否列出一個單子,一則防止遺漏,再則若家裏不夠的物品,可及時去買。威爾遜很快就列出了單子,請爸爸過目,隨後便開始準備;而埃迪卻跑到外麵找鄰居的孩子玩。爸爸警告他帶齊調料,否則野餐不會好吃。埃迪一邊往外跑一邊說:“放心吧,我會帶好的,別擔心。”爸爸不大相信他會準備齊全,想自己來做,轉念一想應當給埃迪一個鍛煉機會,不要越俎代庖,於是便沒有再督促埃迪。而埃迪也很開心地玩到很晚才回來,到廚房裏忙了一會兒,搞出來一袋子瓶瓶罐罐,便上樓回房去睡了。
第二天一早出發,爸爸並沒有再檢查埃迪的準備工作,一家人高高興興上路了。走了2個小時的山路,選好了野餐的地點、大家開始準備午餐。等肉烤熟後,每人倒了一懷飲料,整理好盤子,圍著野炊點的木製桌椅坐下,開始往烤肉上倒調料。“埃迪,烤肉汁在哪裏?”埃迪伸手到袋子裏去,怎麼也找不到。“我記得從冰箱內拿出來的,怎麼會沒有?”“你有沒有列在單子上?”“我沒有列單子,我記得我把所有的調料都拿出來了。”埃迪又翻了一遍,大家都在那裏等著。埃迪最終沒有找到,不覺慚愧地低下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