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勤奮有上進心(2)(2 / 3)

2.讓孩子通過勞動來促使他們自己勤奮努力

父母要讓孩子通過勞動來培養他們努力工作的好習慣。首先,父母自己要給孩子樹立勤奮工作的榜樣。如長時間在烈日下幹又重又累的活。在給孩子零花錢時,要告訴他,這錢是通過艱苦的勞動換來的,讓他明白,隻有努力,才有收獲。

小牛和老牛

沒有頑強和細心的勞動,即使是有才華的人也會變成繡花枕頭似的無用的玩物。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一隻小牛,看見一隻老牛拖著犁,辛勤地工作;想到那隻老牛勞苦的命運,小牛非常同情它。到了秋收時期,主人解下老牛背上的犁,讓它休息,但卻用粗繩把小牛捆起來,帶到祭壇,殺了祭神。老牛看見這件事,笑著向小牛道,“就是因為這樣,主人才讓你天天吃飽不做事,因為你不久就要去做犧牲品啊!”

沒有代價的安逸未必是安逸,別人讓你享“福”,總是有原因的。

無端享受安逸,這種安逸必須警惕,因為禍端就藏在裏頭。像公司裏,被冷落或安排至閑差,這不是好事,因為裁員時,第一個就是你!

無知愚昧而享受安逸,這種安逸也不是真正的安逸,因為當有人必須犧牲時,這種人往往排第一——反正這種人也沒什麼用。

能勤勞吃苦,能貢獻自己的才能,這不是命苦,這是一種護身符呢!

那麼,怎樣培養孩子吃苦耐勞的好習慣呢?給家長的建議如下:

1.培養孩子的堅持精神

例如,當孩子在寒冷的冬天不願起床的時候;當孩子難以完成一件手工製作的時候;當孩子跳繩跳到最後精疲力盡的時候;當孩子正在完成份內的家務活,小夥伴來找他出去玩的時候,這些都是鍛煉吃苦的場合,這個時候,孩子需要父母的鼓勵、誘導和鞭策,父母要求孩子堅持做完正在做的事情,吃苦的精神就來自這樣的咬牙堅持之中。

2.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吃苦精神

能吃苦來自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的積累,來自一件件沒有妥協退讓的小事情。孩子的父母要結合那已經過去的一點一滴和一件件小事,用通俗淺顯的道理向孩子說明一個人具有吃苦精神的重要性。用生動的事例說明,吃苦耐勞是我們民族的美德。不僅使孩子對吃苦具有感性認識,而且還要有理性的升華。這樣才能達到我們預期的目的。

蝸牛的殼

不經過本身的努力,就永遠達不到自己的目的,任何外來的幫助也不能代替本身的努力。

——魯巴金

小蝸牛問媽媽:“為什麼我們從生下來,就要背負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蝸牛媽媽說:“因為我們的身體沒有骨骼的支撐,隻能爬,又爬不快。所以要這個殼的保護!”

小蝸牛又問:“毛蟲姐姐沒有骨頭,也爬不快,為什麼她卻不用背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

蝸牛媽媽回答:“因為毛蟲姐姐能變成蝴蝶,天空會保護她啊。”

小蝸牛還問:“可是蚯蚓弟弟也沒有骨頭,還爬不快,也不會變成蝴蝶,他為什麼不背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

蝸牛媽媽答道:“因為蚯蚓弟弟會鑽土,大地會保護他啊。”

小蝸牛哭了起來,說:“我們好可憐,天空不保護我們,大地也不保護我們。”

蝸牛媽媽安慰他說:“所以我們有殼啊!”

我們不靠天,也不靠地,我們靠自己。一般人都是心向外求。一心隻希望別人幫我,隻要求國家給我,要求社會大眾給我。

一切靠別人、靠親友、靠社會、靠國家,自己內心沒有一點力量,一旦失去外在的支助就喪失前進的方向,這太脆弱了。所以人還是要靠自己,自己才是最可靠的朋友。

你是否低估了自己的價值?大多數的人都是如此。你是否認為你自己太瘦,或是鼻子太長,或是太笨了,或是一事無成、運氣不佳?這些跟你有關的“真相”,不僅是消極性的,且也不確切。你必須記住,上帝創造你是為了一個目的:在這個世界上為你自己以及你的同胞們做些有用的事。你必須記住,你們每個人,不管你們以前的經驗如何痛苦,但每個人都擁有一些獨特的優點。

那麼,怎樣培養孩子獨立自立、自強不息的好習慣呢?給家長的建議如下:

1.父母要尊重孩子

父母不可懷疑孩子的能力,如果過分限製孩子的自主活動,就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有關孩子的一些事情,要和孩子共同商定,不讓家長來安排,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