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4年,伊曼努爾·康德生於東普魯士的柯尼斯堡的一個小手工業者家庭。6歲那年,康德進入小學學習,1740年進入柯尼斯堡大學學習。
1755年,康德提出學位論文《論火》,獲得博士學位;同年匿名出版《自然通史與天體論》,第一次在長期統治人們思想的形而上學自然觀上打開了缺口。
1775~1768年,康德發表的論著有:《對形而上學認識論基本原理的新解釋》(1755年)、《自然地理學講授提綱》(1757年)、《試對樂觀主義作若幹考察》(1759)、《對豐克先生夭亡的想法》(1760年)、《三段論法四格的詭辯》(1762年)、《將負值概念引入哲學的嚐試》(1763年)、《對於美好和崇高的感情的觀察》(1764年)、《論空間方位區分的基本根據》(1768年)。1769年是康德的哲學思想發展的關鍵一年。由於受英國經驗主義影響,特別是省察到休謨所提的有關因果聯係有無必然性問題的重要意義,他從萊布尼茨·沃爾夫學派哲學的“獨斷的美夢”中猛醒過來,開始從“先批判時期”向“批判時期”過渡。
1769年,康德受埃爾蘭根大學聘請,擔任教授職務;次年受耶拿大學聘請,3月被任命柯尼斯堡大學邏輯和形而上學編內正教授職務,並提出《感覺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理》論文,進行答辯。
1780年,康德開始《純粹理性批判》一書的寫作,他的哲學思想進入批判時期。
在1781~1790年的10年間,康德的構成批判哲學體係的《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導論》、《判斷力批判》3部巨著相繼問世,另外還刊行了《未來一切形而上學導論》(1783年)、《道德形而上學原理》(1785年)、《對人類曆史起源的推測》(1786年)、《論目的論原理在哲學中的運用》(1788年)以及其他10多篇論著。
1786年冬,康德被選為柏林科學院院士。
1792年起,康德擔任柏林科學院哲學部主席,同年發表《論人的劣根性》,次年春發表《論理性範圍內的宗教》。《論理性範圍內的宗教》出版後被指控為濫用哲學,歪曲並蔑視基督教的基本教義,政府要求康德不得在講課和著述中再談論宗教問題。同年9月,康德發表《論格言:道理上可以說得過去,可是實踐上卻行不通》。
1794年,康德發表《論月球對氣候的影響》;同年6月發表《論萬物的終結》;7月,康德被選為彼得堡科學院院士;10月,康德因為就宗教問題發表意見受到國王訓斥。第二年發表《永久和平論》。
1796年,康德發表《論靈魂的器官》,同年6月23日,康德最後一次講課,自此離開了講台。
1797年,康德發表了《道德形而上學》,同年9月發表了《論出於利他動機而說謊的虛妄權利》。
1798年,康德被選為西恩(意大利)科學院院士;同年秋發表《學科間紛爭》和《人類學》。1799年,康德發表了生前最後一篇文章——《論與費希特科學哲學之關係》。在這篇封筆之作中,康德對費希特的科學哲學給予的評價是:一錢不值。這是康德作為哲學家的最後一句話,從此他就告別了哲學舞台——他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1801年,康德請求解除他科學院評議委員會成員的職務。
1804年2月12日上午11時,伊曼努埃爾·康德在家鄉柯尼斯堡去世。
康德是人類思想天空的一顆巨星。當代德國著名哲學家、現代存在主義哲學奠基人卡爾·雅斯貝斯將康德、柏拉圖和奧古斯汀並列稱為三大“永不休止的哲學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