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慈的含義可以解釋為造福人類,也可以說是古希臘哲學家所謂“仁”,或者“人道精神”,但是這兩者表達仁慈的意義還不足夠深刻。
仁慈是一種習性,而仁慈的天性是一種傾向。仁慈善良,這是人類的一切精神和道德品格中最偉大的一種,是神性的一種。如果人不具有這種品格,人類就不過隻是一個忙碌而有害、可憐而可惜的家夥,比一隻寄生蟲好不了多少。行善符合神性的仁慈,它也許會看錯對象,但卻永遠不會過分。
過分的權勢欲曾使得天使撒旦墮落成魔鬼(《聖經》中的故事。傳說撒旦本是神,為了篡奪上帝之位,而墮入地獄,成為魔鬼)。過分的追求口欲也曾使人類的祖先失去樂園(《聖經》中的故事。傳說人類的始祖亞當、夏娃在天堂中,受蛇的引誘;偷吃了智慧樹上的果子;於是被上帝逐出伊甸園)。惟有善良仁慈的德行,無論對於神或人,永遠不會因過分而成為危險的東西。
向善的傾向很深地烙印在人性裏。仁慈是如此的根深蒂固,以致這種仁愛之心不施於人,也會施之於其他動物上。就像我們在土耳其人身上可以看到的,他們作為一個野蠻民族(這是培根對落後民族的誣蔑之詞,反映了他的歐洲中心主義的民族觀點),對狗和鳥等動物卻很仁慈。根據伯斯貝斯(荷蘭旅行家)的記載,在君士坦丁堡,因為虐待一隻鳥,一個歐洲女人差點被當地人用亂石砸死。
的確,人性中這種仁慈或者善良的特性,有時也會犯錯誤。所以意大利有句很不禮貌的嘲諷話:“他因為過分善良而變成了廢物”。意大利的一位博士馬基雅弗利,意大利政治思想家和曆史學家,文藝複興時代意大利著名政論家。著有《君主論》等,用足夠的自信寫下了這樣直白的話:“基督教的教義使人成為軟弱的羔羊,成為殘忍和不公的犧牲品。”他這樣說的原因,確實是因為基督教比任何其他法律、宗教或學說都更鼓勵人性的善良仁慈了。為了避免因為過於善良而遭到恥辱和危險,我們需要認識到在善良這種習性下潛在的巨大危險。與人為善,但是不要被有些人的假麵具和伎倆所蒙蔽。善良變成了可笑的輕信和軟弱,使老實人因為自己的好心而上當。我們就絕不應該把一顆寶石贈給《伊索寓言》中那隻公雞——因為一顆大麥粒更能夠讓它覺得滿足幸福(伊索寓言中的一個故事)。
萬能的上帝曾經這樣教育過我們:“天主普照陽光,給好人,也給壞人;普施雨露,為了好人,也為了惡人。但上帝絕不把財富、榮譽和才能像陽光雨露一樣普照普施,人人平均分配。”福利應該屬於所有人,而特殊的利益就必須有所選擇。另外應該注意的是,我們在做好事的同時不要先毀了自己。神性的啟示是:要像別人愛你那樣愛別人。——“去賣掉你所有的財產,贈給有的人,然後跟我走向天堂”(《馬可福音》第10章第21節)。但除非你已經決定要追隨神的腳步,否則還是不要賣掉你的所有財產;除非你已經聽到了神的召喚,否則不要作出如此多的善行去換來很少的結果。不然,你就好像用自身細小的泉水去灌溉填補幹涸的河流一樣徒勞無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