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論習慣(1 / 1)

人的性格影響人的思維;人的言論多取決於他的知識和思想,但行為卻多取決於他們長期養成的習慣。

馬基雅弗利曾經說過一句絕妙的話:不要相信性格的力量,也不要相信言詞的大膽,除非它們有習慣作為支撐。他舉了一個例子(雖然是一個邪惡的例子),如果要實現一個你死我活的謀殺陰謀,在挑選刺客時,不應該找一個生性殘忍、凶猛或者決心堅定的人,而應該找那些手上曾經染過血的刺客。

也許馬基雅弗利似乎不知道刺殺了亨利三世的克雷姆,刺殺了亨利四世的瑞瓦雷克以及行刺了威廉公爵的約爾基和傑爾德,這些都不是沾滿鮮血的職業殺手(此處所說的幾位刺客都是14-15世紀時人。克雷姆行刺法王亨利三世;瑞瓦雷克刺殺亨利四世;約爾基謀刺荷蘭威廉公爵,未成功,後來公爵被傑爾德刺死)。但盡管如此,他的話還是有道理的。天性、諾言的力量都沒有習慣的力量強大。很多時候,結果往往是從前做些什麼,後來依然做什麼。也許隻有宗教狂熱的力量才可與之相比。除此之外,習慣的勝利隨處可見,以致一個人盡可以詛咒、發誓、誇口、保證——到頭來還是做和以前一樣的事情。好像一個人變成沒有生命,他的生活隻是由習慣的車輪所推動。

我們可以靜下心來看看社會的習慣到底是什麼模樣。例如印度教徒(指他們中的智者教派),為了遵守宗教的慣例,竟可安靜地臥於柴堆上,引火焚身,讓自己作為犧牲品。他的妻子,居然也心甘情願地與丈夫一起成為火神的祭品。

古代的斯巴達青年,每年都要跪在狩獵女神神壇上承受笞刑,據說這樣做是為了鍛煉吃苦的耐力。

在伊麗莎白女王時代的初期,曾有一個被叛死罪的愛爾蘭造反者,因為提出了這樣一個請求而受到了責難,他請求絞死他時依照他們本族的習慣用荊條而不用繩索。在俄國有些僧侶,據說是為了贖罪,要在涼水裏浸泡上一整晚,直到水被冰凍上為止。諸如此類的事例太多了。習慣不僅控製人們的心靈而且主宰了人們的身體。

既然如此,人們應當通過各種方法建立起一種好的習慣。可以肯定,習慣如果從幼年就開始養成,最為完美。這就是教育為什麼在幼年時候效果最好。我們知道,幼年學習過的母語,常常是終生不忘,而且運用自如。但是若是在中年以後再學的新語言,就遠遠不如母語順溜了。在體育運動上也是如此:幼年時的鍛煉使關節更為適合各種運動。當然也有一些人,性格似乎沒有被固定,易於接受新的習慣或者風俗,但這種人畢竟非常少。

此外,倘若說個體習慣力量異常強大的話,那麼一種集體的習慣,其力量更是強大無比。當然,健全的社會環境最有利於培養道德良好的社會公民,這思想是借用畢達哥拉斯的名言。有人問應如何教育子女,他答:“讓他在一個具有良好法製的社會中做一個好公民。”聯邦政體及其各級政府都是在助長已有的美德,而不太注重對美德種子的改良。讓我們感到可惜的是,最有效的方式,現在卻被用在了最不值得的事情上。

賞析

智者曰:播下一種心態,收獲一種思想;播下一種思想,收獲一種行為;播下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好的習慣不僅能促使一個人成功,而且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壞的習慣不僅會導致一個人的失敗,而且可能過早地扼殺一個人的生命。好的習慣可以使你受用一生,而壞的習慣足以讓你痛苦一世。好習慣養成的越多,駕馭自己的能力就越強。習慣決定一個人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