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股票投資,不熟不做
作者:@張可興,發表時間:2016-3-30;
原帖鏈接:https://xueqiu.com/9586083092/66739957
今天想從另一個角度談一下股票投資,那就是:股票投資同樣要遵守不熟不做的商業原則。
在實業投資中有一條不成文的準則,那就是做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事,或說做自己熟悉的事業,不做自己不懂的生意。實際上股票投資也一樣,先了解自己的能力圈,做自己能力圈之內的投資,才能使自己的投資取得成功。
而現實股市中很多股民買的股票,連這家公司是幹什麼的都不知道,更別說搞清楚它應該值多少錢了。就像前些年著名的“銀廣夏事件”,很多股民包括大成等公募 基金都損失慘重,但回過頭來問一下,大家真的了解當時的銀廣夏這家公司嗎?我很欽佩趙丹陽用查電費的方式去了解這家公司的真實情況,但這樣做對我來說,也許都是多餘的,因為我知道,我根本不了解這家公司,唯一的做法應該是離他遠遠的。
知道自己哪些是真正了解的,哪些是不知道的,這很重要。正如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說:“知不知者,智。”能力範圍的大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知道自己的能力範圍是多少,它的邊界究竟在哪裏。
投資的最大風險不是來自市場價格波動而帶來損失,而是來自對自己在幹的事情並不了解才是真正的風險。1996年巴菲特在致股東的信中提到:投資者真正需要具備的是對所選擇的公司進行正確評估的能力,並不需要你成為通曉每一家或很多家公司的專家;你能評估在你能力範圍之內的幾家公司就足夠了。能力圈的大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很清楚自己的能力圈範圍。也許某一個人的能力隻有另一個人的五分之一,但前者卻知道自己 的能力範圍,而後者不知道,那麼前者很有可能比後者更富有。
投資不需要弄懂所有問題,不需要搞明白所有公司。隻做你搞明白的,搞不明白你完全可以繞開,別在一棵樹上吊死,後麵還有一片森林。去尋找你很容易邁過去的10厘米欄杆,而不用在你無法越過的10米欄杆麵前躊躇。
這讓我想起電視裏的股評節目,我們在股民們爭先恐後的問著自己手裏的股票怎麼操作,所謂的“專家”們鍵盤如飛地敲打著股票代碼,逐個給谘詢者講解股票未來走勢的時候,你是應該敬佩還是失笑呢?你不禁會問:他們怎麼什麼都知道呀?他們怎麼所有股票都看得懂呀?他們自己買股票應該穩賺吧?但醫院都分個婦科、兒科、骨科,術有專攻。看來股評師原來是赤腳醫生,什麼都會醫治。可至今為止,我們還沒有看到一個股評家成為成功的投資大師,還在辛苦地賺著並不算微薄的薪水,包括有著百年以上曆史的華爾街和近20年曆史的中國股市。
當網絡股熱潮來臨的時候,巴菲特還在默默地守著那些如可口可樂、吉列等“老掉牙”的公司,遭到了世人的嘲笑。巴老的解釋很簡單:我不能做我不了解的。也許網絡經濟是一種新型的很有生命力的經濟模式,也許巴老分析科技股可能比大多數人的能力還要強很多,但他知道他對科技股的了解遠不如對傳統行業的了解。很多事情做起來都會有利可圖,但是你必須堅持隻做你能做的事情,就像在拳擊場無法擊倒的泰森,到戰場上可能一個新兵就會讓他永久地倒下。
也許你把錢交給馬化騰去經營QQ你會覺得是一項不錯的投資,但如果馬化騰把你的錢投入到化工行業,你是否會願意呢?仔細觀察我們的周圍,我們會驚奇地發現,在銀行工作的人們喜歡去買自己費吃奶的勁兒都搞不明白的化工股,而在醫院工作的醫生偏偏喜歡購買八竿子打不著的科技股。為什麼不買自己身邊熟悉的呢?
每一個成功的人都有一片明確的領地,而且是占據很小一片領地。每位投資人都應該去占有應該屬於自己的領地:我熟悉、我能了解和理解的。投資者的市場領地應該由他的能力範圍決定。
“利途千條,僅攻我能”與投資者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