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倉位管理策略:長中短線動態切換

作者:@飄仙的個人日記,發表時間:2016-3-30;

原帖鏈接:https://xueqiu.com/1546206224/66768052

我的帖子長中短線、日內都有,導致很容易讓人誤解我的帖子。所以我覺得有必要把我的倉位管理體係說一下。

一、維度:我的倉位管理體係分為兩個維度

第一個是個股維度,這很簡單,就是持有個股的比例,我是適度分散持股的,一般單一個股持有上限是30%,單行業上限40%,如果滿倉,一般至少會持有七八個股,而且比較注重二八搭配,形成蹺蹺板效應。這是我三層風控體係的一環,之前講過了,不再多說。

第二個維度是時間維度,暨持股時間周期,這是我倉位管理體係和別人不一樣的地方。

我的倉位管理分為主倉策略和輔助策略。主倉策略再分為長線倉位、中線倉位、短線倉位,輔助策略主要為了空倉資金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比如分級A,以及我經常在雪球曬單的期指日內交易,期指日內交易本身就是因為熊市期間閑錢太多而產生的策略,並非我的主策略,這點必須聲明,我的資金不是靠做T滾大的。

二、策略:倉位管理融合了我的整個投資體係

根據我的“股價三層肉”理論,股價波動影響因素對應不同的市場環境,也對應不同的操作周期,因此長中短倉位分別是:長線——基本麵研究,幾個月以上;中線——趨勢波段,幾周;短線——博弈盤感,幾天。

股票仍然在自己的股票池裏選,但是操作周期不同。甚至同一個股有不同比例的操作周期控製。

前幾年我的倉位都是純股票的。直到去年11月中旬,期指融入投資體係後,股票部分就專注於中長線,而期指部分就側重於中短線(不含日內),舉個例子,期指在2016年初時持有空單與股票倉位100%對衝,躲過兩次熔斷,1月27日低點抄底IC1609實現中線波段。

三、動態上限:不同策略的倉位上限隨著市場環境而改變

長中短倉位在不同市場環境下,比例上限動態調整。

例如,在我接受的低估環境下,長線倉位比例比較高,可以達到50%甚至更高,中線、短線倉位的上限會被壓縮。而在我不接受的估值環境下,長線倉位比例會控製在20%,中線、短線倉位的上限就會增加。

牛市啟動前,我的長線倉位比例比較高,中短線倉位較低,所以總倉位較高。牛市中前期,由於長線倉位為主,會拿的比較牢,不會漲一點就賣。例如2014年我拿平安、興業、中國北車,都拿了半年左右不折騰,後來平安和北車都是翻番才賣。而到了牛市中後期,長線倉位不斷被壓縮,主要操作以中線倉位、短線倉位為主,中線倉位又以防守股為主,短線倉位以進攻股為主,中短線倉位能根據行情隨時掉頭,所以在5000點果斷逃頂。(可以看我的微博曬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