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4 【一盤死局】(1 / 2)

日本東京原名江戶城,是維新開始時日本最大的城。因為相對於京都處於關東平原,遂稱為東京。

皇宮是原德川官邸,應對朝鮮危機的五相禦前會議在明治天皇處理政務的“鬆之閣”召開。

首相兼藏相鬆方正義、外相大隈重信是一對在整理財政上有共同見解,卻出自不同派閥的臨時搭檔;取代長洲伊藤內閣的薩摩鬆方內閣中,甲午戰爭期間擔任海軍軍令部長的樺山資紀大將為內務相,原擔任拓殖相的高島鞆之助中將為陸軍相,西鄉從道海軍大將原本是陸軍出身,在海軍有“原來如此相”的戲謔之稱,不過,西鄉從道並不在意,他認為自己的任務就是給海軍弄錢,弄來錢該怎麼用,那是山本權兵衛、伊東佑亨他們的事兒。

六六艦隊的預算分攤到兩年執行,也正是因為主要由薩摩藩把控的海軍占據了大量預算而引起陸軍不滿,導致伊藤內閣垮台,天生就傾向於海軍的鬆方內閣就堂而皇之的把持了大局。

“清俄邊境衝突之後,俄國連續從歐洲調遣戰艦到遠東,截止上月,俄國太平洋艦隊擁有戰列艦一艘、舊式裝甲艦一艘、一等巡洋艦七艘、二等巡洋艦三艘、魚雷巡洋艦兩艘、炮艦六艘、雷擊炮艦七艘、魚雷艇三艘,總計噸位14萬噸。而我海軍在役戰艦總噸位為8萬噸,其中三景艦在甲午戰中證明以其航速、裝甲和主炮射速不適應當前海戰之需要。富士、八島兩艦,最快也要在本年10月初才能接收入役。”原本應該海相說的話是內相樺山資紀幫忙說的,在提出一連串的數據之後,樺山資紀作了總結:“臣與海相都認為,此時皇國實不宜與俄國開戰。”

尊位上的明治天皇微微頷首,手裏的摺扇不自覺的拉開又輕輕收攏,又拉開,收攏......三國還遼之後,日本舉國上下群情激憤,恨俄之入骨,遂有十年臥薪,一朝雪恥之誌願和計劃,95、96兩個財年的預算也全麵的偏向軍備,軍備擴張案以陸軍新增六個師團(其中第七師團實際存在),兩個騎兵旅團和兩個炮兵旅團為目的;海軍則由艦政局長左雙佐仲提出六艘戰列艦、六艘裝甲巡洋艦的六六艦隊擴編計劃,欲圖完全實現日本海軍的“現代化”。計劃是計劃,落實是落實,時間,是日本人最需要的東西。當前的朝鮮事變讓日本頗有措手不及之感!

高島鞆之助以中將軍銜而在甲午戰爭中並無殊勳而任陸相,充分證明了鬆方內閣重海輕陸的趨向。不過,陸軍的實權不在陸相手裏,而在把持著參謀本部長官之職的山縣有朋大將。因此,高島鞆之助趁機數落一下參謀本部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陸軍方麵也完全沒有做好準備,主力師團的軍官、軍士和部分技術裝備分拆到新建師團骨幹隊,最快也要等到明年春,第八、第九師團才能形成戰力;到明年秋,第十、第十一師團才能編成;到後年,第十二師團才有望軍械人員齊備。目前,皇國為了應付朝鮮危機而排出第三、第六師團分別登陸元山、釜山,實則存有僥幸之心,期望俄國方麵在山縣大將1895年訪俄的成果基礎上給以默契,雙方以元山為分界線,各占朝鮮南北。但是,我方目前尚未探明俄軍企圖和俄國政府態度,貿然派兵實在危險,而且,兩個師團和大島支隊、後續增援備補隊共計三萬六千兵員,目前還沒有一個軍事領率機關統一指揮,此事當為急務。”

明治點頭,問高島:“卿意如何?”

“立即成立朝鮮軍司令部,統一指揮第三、第六師團和大島支隊。”

心知此事涉及兩閥政爭的明治又問:“何人出任朝鮮軍總司令官?”

第三師團長長穀川好道是山口縣人,長洲藩閥;第六師團長茨木維昭是和歌山人,倒是與薩摩派有些親近,卻會受製於麾下旅團長、聯隊長以及參謀官們,第六師團是熊本師團,長洲閥的主力。故而,朝鮮軍司令官就勢必要選用大將銜的長洲將領了。

高島鞆之助中將鞠躬道:“臣下以為山縣大將閣下最為合適,大將有赴俄談判經驗,更能揣摩俄國人的心意,於皇國期望達成日俄和解,維持現狀有利。”

“山縣元老說,槍擊事件定為清國人之陰謀,此事查辦的如何了?”

高島鞆之助聞言作難,忙把求助的目光投向首相。

鬆方正義向明治鞠躬作禮道:“吾皇,事實若何暫且不論,實則我方和俄方都認為槍擊事件頗多蹊蹺,多半係清國楊格部署所為。但是,追究事件真相於目前的事態並無關聯。臣下認為,俄國在挾製朝鮮國王三月之久後容許高宗回宮主政,必有所恃,其依仗者,一為我陸軍擴編影響主力師團戰力;二為我新訂造戰艦尚未交付入役;三為清俄邊境軍事衝突之後,俄國遠東軍組建並陸續增援到遠東三十萬陸軍和14萬噸戰艦,於我之力量對比占據絕對優勢;四為俄國並不滿足與我分割朝鮮之利益,希冀借此事件發揮,以軍力之優勢實現在朝鮮西部海岸獲取良港,並徹底排斥我方力量,獨霸朝鮮利益的企圖。由此可見,無論事實真相如何,俄人的態度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