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朝鮮軍總司令官山縣有朋陸軍大將把司令部設置在此地的目的,是要協調平壤、元山兩個戰場,有力的指揮在元山方向的東路軍(第2、3、6師團)和西路軍(第4、第5師團),貫徹他的西線引誘清軍進攻漢城,東線狠狠打擊俄軍,從而達成與俄媾和,專力對付清軍的戰略構想。
計劃執行的很順利,第五師團從大寧江開始“節節敗退”,作出了“退保平壤,固守待援”的態勢;第二師團之第三旅團(仙台旅團)已經順利的溯臨津江而上,預計在三天後,也就是8月4日出現在永興裏之俄軍側背;第二師團之十五旅團正掩護位置很是突出的總司令部,並擔任平壤方向的警戒;第三、第六師團已經做好了向永興裏之俄軍發起總攻的準備。
山縣有朋大將對東路作戰已經不太操心了,轉而把整個戰役的著眼點放在平壤方向。是命令第五師團之第十旅團固守平壤而被清軍圍殲,還是放棄平壤大踏步退向漢城?至今,他還沒有作出最後的決斷!大將必須要考慮他的對手在各種情況下可能的想法和反應,他不能把自己的戰略企圖過早的暴露給那個年輕而狡猾的對手。如果清軍輕易得到平壤,楊格會不會發現日軍的戰役重點在元山?肯定會!會不會推測出日軍有在重擊俄軍之後,而與俄國人談判媾和的可能?肯定會!那麼,楊格就能對此作出反應。事實是,清軍隨時可能抵達平壤外城北門——玄武門,而日軍迂回俄軍側後的第三旅團卻需要三天的時間。
時間,如何為迂回支隊爭取時間?如何讓楊格在三天時間之內無法判明皇軍朝鮮軍的戰略企圖?
山縣有朋的目光在地圖上久久停留,思想卻在地圖的牽引之下,飄飄渺渺的遊蕩到九天雲外。似乎,飄渺中有一種可以感覺到卻無法把握的東西存在,到底是什麼呢?
情報參謀次官明石元二郎中佐快步走到大將背後,向思想被打斷而麵露不悅之色的山縣有朋鞠躬呈上電報抄紙道:“閣下,兒玉參謀長和小川師團長的急電。”
山縣有朋接過電報看了看,又快速扭頭看向地圖,搖頭歎道:“哦.....朝鮮國王稱帝了?兒玉君、小川君胸有格局而目光犀利啊!隻是,第十旅團阻擊作戰不力,導致清軍過快的通過肅川,那麼,第十旅團就該為此付出代價!卻......明石君,清軍安州、肅川、順川一線各部番號可曾查明?”
“已經探明,為清軍最精銳之新軍第一旅、第七旅和第四、第五、第六、第八旅,在南浦的麻永裏,還有海軍陸戰第一旅登陸。其中,第一、第七、陸戰一旅戰力強橫,乃是從武毅先鋒軍中派出而成的精銳。戴超、覃振聲、楊慕時都是楊格非常器重的將領......”
“不,楊格麾下真正的猛將還沒有出現,隻是,我們麵對的其實就是楊格本人。明石君,有個問題,我想知道你的答案。如果以第十旅團堅守平壤三日,你覺得第十旅團能夠勝任嗎?”
明石元二郎並不精於排兵布陣,故而不敢貿然作答。
山縣有朋似乎也無需中佐的答案,他看著地圖等了一會兒,就自言自語的說道:“三天,三天,第十旅團倘要堅守平壤三天,側翼的第九旅團就勢必會在麻永裏——南浦被清軍陸戰旅咬住,那麼,整個第五師團都會被拖在平壤一線......一個旅團,一個師團......一個師團!”
大將的自言自語中,明石元二郎明白了,大將是準備用一個師團抑或一個旅團的被清軍殲滅代價,換取在東路作戰的戰略性勝利!不,不,不對!
“大將閣下!卑職有個想法。”
“說。”
“卑職以為,在兒玉參謀長策劃的朝鮮國王稱帝事件發生的此時,楊格決不會跨過臨津江!”明石元二郎搶步上前,沿著三十八度緯線把朝鮮橫切成兩半,又在北部中間從上而下劃了一條虛線,說道:“我軍登陸仁川並迅速進占漢城,控製朝鮮王室及政府後,主動權握在我軍之手,朝鮮政治格局的演進也會在大將閣下東進西退戰略中朝著更有利於我軍的方向發展。此時,朝鮮國王稱帝,等於是拒絕了清軍幹涉日俄之戰、調整戰爭,從國際道義而言,清軍已經失去繼續南下的外部條件。從清國政局和近兩年來的新政情形判斷,楊格沒有實力與日俄在朝鮮爭霸,他製造槍擊事件引發日俄爭端,趁機派兵進入朝鮮的目的是有限的。閣下,軍事問題往往能夠用經濟的、政治的角度來作出完全不一樣的詮釋。朝鮮國王稱帝,清國收回朝鮮宗主權的計劃夭折,那麼,在清、日、俄三國在遠東爭霸的格局下,楊格將如何控製朝鮮,並以此來遏製大日本帝國的崛起?卑職以為,軍事手段是次要的,政治、經濟利益將是決定遠東爭霸成敗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