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八章 車輪戰(2)(1 / 3)

那邊朱曉華毫不停歇,一口氣又挑了四籃,最後終於在第七籃中找到了另一塊令自己滿意的豆腐幹。兩塊豆腐幹都選好後,他長長地籲了口氣,用手擦了擦額頭,那裏已沁出一層細小的汗珠。他的那番動作,別人看似輕鬆悠閑,但其實要分辨那麼多豆腐幹中的細微差別,精神狀態需要高度集中,極費心力。朱曉華休息了片刻,待氣息略定後,衝薑山抱拳行了個禮,說道:“薑先生,這次比試,在下的任務已算完成,下麵由‘福壽樓’的李冬李師傅向薑先生討教刀法上的造詣。”

立時,場下的看客間起了一陣小小的騷動,眾人交頭接耳,一片訝然。揚州城酒樓林立,刀客如雲,大大小小的廚藝比試數不勝數。今天能有幸受邀前來的,無一不是身經百戰的高手,可這種中途換人的做法,眾人都是聞所未聞。

廚藝上的學問,雖然紛繁複雜,一道菜的出爐,中間也要經過諸多工序。但對某人技藝高低的評價,最終還是要落在菜肴的“色、香、味、意、形”五個字上,僅在製作時的某道工序上判定優劣,並無太大的意義。這朱曉華隻不過剛剛在選料上占得先機,便要退場換人,確實令人有些不解。

薑山初時也是一愣,但隨即便明白了其中奧妙,淡淡一笑,說道:“我與徐叔定下的賭局,是要挑戰整個揚州廚界。你們即使是合多人之力,隻要最後做出的菜肴能勝過在下,我也一樣願賭服輸。”

薑山的一席話點醒了台下眾人,兩三個年少浮躁的看客更是不約而同地脫口而出:“車輪戰!”

今天到場觀戰的客人,雖然都是受邀前來,但先前並不知曉徐叔等人的計劃。剛才看到朱曉華出戰薑山,不少人還心存疑慮:這朱曉華選料雖是一絕,但烹飪上的綜合造詣並不突出,薑山的廚藝令三大名樓都束手無策,朱曉華又怎會是他的對手?現在其中的原委終於揭開,原來徐叔已安排好“車輪戰”的方式,把多人的所長綜合起來與薑山一搏。這種方法在個人的比試間當然不可能出現,但薑山言明挑戰的是整個揚州廚界,出現此局麵,倒也算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這種比試的方式不僅新穎,而且大大增加了揚州廚界獲勝的可能,眾人的情緒和好奇心都被調動了起來,大家拭目以待,且看薑山會如何應付。

這邊朱曉華不再多言,退後幾步。一旁早有小夥計準備好座椅,朱曉華在椅子上坐好,目光看向後廚的出口處。隻見一個身材高大健碩的男子穩步走出,正是“福壽樓”的主廚李冬。

李冬沉著臉走到案台前,上下打量了薑山兩眼,甕聲甕氣地問道:“你就是薑山?”

“不錯。”與李冬倨傲的態度不同,薑山的回話顯得謙謙有禮,“早就聽說李師傅的刀功造詣不凡,本該專程登門拜訪,可惜行程倉促,未能如願。沒想到今天卻有機會同台競技,必定會讓薑某人受益匪淺。”

李冬從鼻子裏哼出一聲,說了句:“好!”然後從案板上拿起一塊豆腐幹,端詳片刻,又讚了一句:“好!”這兩句“好”一前一後,語氣神態大有分別。說第一個“好”時李冬神情嚴峻,算是對薑山言辭簡短而強勢的回應;說第二個“好”時則臉露喜色,卻是對朱曉華所選方幹品質的由衷讚美。

兩句“好”說完,李冬右手手腕一翻,掌中已握著一口廚刀。隻見這口刀刃體極薄,雖然通身烏黑,但遠遠看去,卻是寒光閃閃,刀柄是用紅木包固,露出掌外的一小段柄頭已被磨得精光鋥亮,顯示出這口廚刀的曆史。

看台上的沈飛輕聲讚了句:“好刀!”

徐麗婕好奇地問:“這刀黑不溜秋的,其中有什麼名堂嗎?”

“當然有名堂。”沈飛侃侃說道,“這把刀是用玄鐵製成的。對於廚刀的製作來說,有兩個矛盾看起來是很難協調的,即刀刃的厚度和廚刀的質感。刀刃越薄,廚刀使用起來就越靈動,但此時刀的重量不夠,在進行快切和劈斬的時候難以發力。所以一般來說,廚刀會分為輕刀和重刀兩種,用處各不相同。而玄鐵的比重比普通精鋼要大了很多,用它為原料製刀,可以將刃薄和質沉兩大優點融為一體,達到一刀多用的功效。”

“什麼玄鐵刀呀?我還沒見過呢。”不遠處的浪浪坐在椅子上,伸長脖子往擂台方向張望,無奈身形矮小,除非跑到擂台邊,否則隻能看見前排看客的背影。

沈飛看著他,笑嘻嘻地說:“那你快到前麵去看吧,這隻鵝蛋讓我來替你孵一會兒。”

浪浪趕緊盤腿坐好,撇了撇嘴說道:“我才不上當呢,一柄廚刀有什麼好看的。”

徐麗婕抿嘴暗笑,心想:沈飛這一招還真是管用,否則浪浪見到這麼稀奇的廚刀,不定又會做出什麼頑皮搗蛋的事情來。

擂台上的李冬輕撫刀刃,看著薑山說道:“我雖然不是什麼名門的後代,但這口刀代代相傳,也有了上百年的曆史。這上百年來,我們李家就憑著這口刀,在揚州廚界混口飯吃。今天薑先生如此看輕揚州廚界,還得先看看它答不答應。”

薑山來揚州之後,對各個酒樓的知名大廚都略有了解,知道李冬素來倨傲耿直,頗難相處。因此對方雖然言辭不善,他倒也不以為意,淡然地揮了揮手,說:“既然如此,李師傅,你先請!”

李冬不再多言,拿過一塊豆腐幹置於案板正中,左手手掌平攤,按在豆腐幹的頂部,右手微微一翻,手中刀麵與案板水平,然後緩緩平推,刀刃緊貼著左手手掌的下沿切了進去。

隻見那刀刃從手掌下平平地劃過,去勢極穩極緩,但絕無一絲停頓。李冬右手手腕發力,推著刀身而動,除此之外,全身上下就像入定了一樣,甚至連眼睛也不眨一下。

這時場內一片寂靜,眾人全都屏息凝視,目光隨著那黑黝黝的刀鋒移動,在座的都是內行,知道這刀法上的比試,在這一刀下去後,便可見了分曉。

廚藝中的刀法,可分為切、劈、斬三大類,其中以切法最為精細複雜,也最能顯出技藝的高下。從運刀的手法上說,切法可分為推切、拉切和鋸切;從運刀的方向,則可分為直刀切和橫刀切。

橫刀推切,俗稱“片”,是所有刀法中最難的一種,而這正是把豆腐幹切成幹絲時必需的第一步。這一步能否成功,除了要看右手推刀時的力量和穩定性外,左手手掌上的配合也至關重要。進行橫刀切時,豆腐幹全靠左手上的壓力被固定在案板上,這壓力小了,豆腐幹會在刀刃的推力下移動,壓力大了,又會阻礙刀刃的推入,這就要求施力手能隨刀刃的推進程度靈活控製力量的變化。兩手配合稍有不諧,便有可能發生頓刀或者移料的現象,自然也就切不出完整均勻的方幹片來。

在諸多目光的注視中,李冬手中的刀終於穩穩地劃過了整塊方幹,當鋒利的刃口從豆腐幹的另一側冒出頭之後,李冬收住刀勢,然後移開左手,把廚刀直直地舉了起來。

隻見烏黑發亮的刀麵上,緊貼著一片極薄的豆腐幹,雖然刀體已成垂直,但那片豆腐幹仍能粘在刀麵上,可見其不僅又輕又薄,而且刀口必然是異常平整光滑。

李冬似乎有心賣弄,把廚刀舉得老高,待眾人全都看清楚之後,這才將右手手腕輕輕一抖,那方幹片受了震動,脫離刀麵後,竟如一頁白紙般從高處飄然而下,悠悠蕩蕩,煞是好看。快飄落至案板時,李冬伸出左手,將方幹片平平穩穩地接在了手心。眾人看得如醉如癡,到此刻才回過味來,齊齊讚了聲:“好!”

沈飛見徐麗婕一副專注的樣子,在她耳旁解釋道:“大煮幹絲是非常考驗刀功的一個菜,一塊方幹,能切成多少片,直接反映了操作者的刀功水準。能把方幹切到三十片以上的,就算達到了特級大廚的標準。照李冬的切法,這塊方幹隻怕能到四十片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