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思考了一下,決定不糾纏於這個問題,“你的推論也許是對的,也許是錯的。我原先和所有普通人一樣,以為一個物體不可能同時存在於兩個位置,現在你告訴我這是可能的。而由此你的推測,也許一個人也可能同時存在於兩個世界,即使她的分身從一個世界被錯亂地扔到了另一個世界,也不會出現兩個她同時出現的狀況。由此來使得‘你來自另一個世界’的推斷變得合理可行。我無法指出這有什麼不對,但是這僅僅是推斷而已。”
“不錯,這僅僅是推斷。”林翠的態度很冷靜。
我繼續說下去,“我想,我們在這裏討論理論也並不具備太大的意義,因為我們缺乏事實來佐證。惟金之計,不如去看一看……”
“鐵牛!”林翠搶著打斷了我,說出了我正想說的話。
的確,既然鐵牛的打撈時間是“兩個世界”(如果真的存在兩個世界的話)的重要分歧,而林翠宣稱落水的那晚又恰好是和鐵牛在一起,那我們沒理由不對鐵牛好好地加以一番調查。
“現在就去?”我看看表,已將近午夜12點了,而林翠的表情又分明在說她是認真的。我轉念一想,如果要去調查鐵牛,趁著深夜也不失為一個法子,白天人多,想從備受矚目的鐵牛身上找到些什麼倒真的絕非易事。
深夜離開賓館的一男一女。經過樓下服務台的時刻,我分明感覺到有奇怪的眼神在看我們。
外麵的地麵都濕了,看來剛才不知不覺間已下過雨。
本以為在都江堰這樣的小城市,深夜攔車並不是件容易事。誰想到大概因為小城的夜生活也很豐富,夜晚出來兜客的出租車並不算少。然而一旦聽說我們要去的地方事已經截流的岷江內河道,接連幾輛車都擺手說不去。氣憤之餘卻毫無辦法,這裏不是上海,我都不知打什麼電話去投訴拒載。
最後還是在一個相對繁華的街角,一下子看到有三四輛出租車在等客。看到我和林翠,幾個司機紛紛出言招攬,林翠示意我和她一起暫且觀望,一言不發。果然幾個司機互相言語競爭起來,馬上就有類似“上哪兒我都拉你去”的話出現。林翠擠兌住了他的話,這才順利地搭上開往“鐵牛居所”的車。
夜路上又下起小雨,我們在出發時所抱的興奮心情,此時已經背麵向不可知事物的叵測感所取代,寂靜的車廂裏不聞人聲,向來好侃的川中司機大概夜因為街了這趟生意有些吃虧而興致不高。
就是在這樣的氣氛下,林翠不著邊際似的問了我一句:“那多,你知道相對論嗎?”
“知道啊,愛因斯坦創立的嘛。”
“知道它實際上講了什麼嗎?”
“……好像和一個什麼公式有關吧……好像就是因為它,我們知道宇宙航行裏,速度越快,時間就過得越慢。才會有些科幻片裏有參加宇宙航行的人返回地麵,認識的人都已經老了的情節。”
“嗯。”林翠微微點頭,“相對論的本質,在霍金的《時間簡史》裏用一種很簡單的方法描述了。我簡單給你講一下吧。”
“好。”我知道林翠突然提起相對論,必有原因。
“我們都知道,速度=位移時間。測定一個運動著的物體具備怎樣的速度,隻需要計算它在一段時間內通過了多少距離。
“測定光速,也是運用這樣的方法,隻不過更加精確和複雜。在本質上,這和測定一輛火車的速度是一樣的。
“我們都知道,如果我們站立在鐵櫃旁測定火車的速度,所得出的結果,一定和我們坐在另一輛運動著的火車上測量出來的速度結果不同。因為測量者自身的運動狀態不同,測量對象的位移也就不同了,這樣得出的速度自然不同。
“這個道理,應該也能夠運用到對光速的測量上才對。在相對論確立以前的科學家,都是這麼認為的。當然我們正對光源做運動的時候測量出來的光速,應該比我們不對光源做運動時測量出來的光速要大,就好像我們麵對火車奔跑時測量的火車的速度一樣。
“然而事實是,1887年兩位科學家做的非常精確的實驗卻證明,在這樣兩種情況下測量出來的光速,完全一樣。
“此後類似的實驗被多次重做,但結論完全一樣,無論觀測這在宇宙中以何種速度、向何種方向做運動,測量出的光速完全一樣。這跟測量火車速度的狀況截然不同。這種不同是因為什麼呢?”
我當然沒有接腔,林翠顯然也沒打算讓我回答,“我們以往總認為時間是絕對的,如果一道光從某處發射到另一處,不同的觀測者,不會對它在這個過程中花費的時間有什麼意異議,因為時間對大家來說都一樣。他們隻會對這道到底光走了多少距離有不同意見,因為宇宙中的每個點都在運動,觀測者自身的速度是不會完全一樣的,逆光運動的觀測者認為光走了很長距離,而順著光作運動的觀測者,則可能覺得這距離非常短。
“相對論的偉大之處,就是在於假設了不管觀測者以什麼速度作運動,科學定律對他們來說都是一樣的,落到現實中,被實驗證明了的,就是光速都是一樣的。
“在速度、時間、距離這三個要素之中,任何一個都別想在其餘兩個不變的情況下,單獨有什麼改變。現在,既然光速總是變的,而對於距離,不同的觀測者有不同的看法,那麼對時間,他們也該有不同的看法才對。這樣才能維持速度=位移時間這樣一個公式。所以實際上,絕對的時間不存在了,在不同運動狀態下的觀測者,他們所過的時間是快慢不同的!
“絕對地來說,宇宙中任何兩個不同的人,都在用著自己的一套鍾表;宇宙中,任何兩個不同的點之間都會有一種‘時鍾差異’。
“我之前所說的那個,粒子衝過兩道縫隙的實驗,也許可以用這樣一種觀念來輔助理解。我們所認為的‘同時’通過,其實未必是真正的‘同時’,因為在兩道縫隙之間,也存在著微小的‘時鍾差異’。
“我真正想說的是,怎麼樣去理解‘一個人可以同時存在於兩個世界’。也許這種同時,就跟一個電子穿過兩道縫隙的同時一樣,是由於時間本身在每一個點都是不同的。我們以為不同可能性組成的無數世界,是一種平行存在著向前繼續的狀態,其實它們完全有可能是連貫著有先有後的,我們感覺它們平行,就跟我們感覺到電子是同時穿過兩個縫隙一樣,完全是時間不同造成的錯覺。”
林翠的話非常深奧,我理解起來頗有難度。我所能知道的,就是林翠的這些話讓我的思路開闊不少,讓的我思維習慣中許多不可能的地方都變成了可能。即使我不能完全理解這番話意味著什麼,我也可以明確地感受到,林翠正在力求完善它的“一個人同時存在於兩個世界”的理論,力求把它歸結於一種合理,不管這“合理”本身是多麼的高深,甚至於顯得“不怎麼合理”。
這個時候,我當然不能說出“雖然我不明白,但我會一直支持你”之類的話,這種肉麻的連續劇台詞在現實裏一點作用都沒有,而且現在也不是這種話能博取好感的時候;但是我知道自己無從和她討論下去,幫助她達到一個她想要的解釋。我隻能含糊其詞地說,“現在一切都還不確定,等我們見到鐵牛以後再說吧。”
林翠默默點頭。
司機找零錢的時候瞥了我們好幾眼,我想他一定覺得今天載的這對男女都有精神病。
夜幕下的鐵牛顯得古樸凝重,還有一種淒涼的孤獨感。甚至讓我突然對這個載雨夜裏獨自承受雨水衝刷的鐵家夥產生了一份同情之感。
通往江邊的地麵已經泥濘不堪,穿著普通皮鞋的林翠需要我扶持才能穩步行走。方才被她所展現出來的睿智剛毅所淹沒掉的女子的柔弱感,似乎到此時才顯現出來。我在扶持著她走過這段“通往鐵牛之路”時,心中暗暗發誓,無論今天有否收獲,在有生之年,一定要幫助她解開這個謎底,讓一切真相大白。“生命於我隻有一次,我不希望它有任何不明不白!”這句話始終回蕩在我耳邊,讓我感到欽佩,還有一種責任感。
近處看,鐵牛帶給我的第一感覺依然是那兩個字:精美。那種粗獷簡潔的,使人覺得它一覽無遺,毫無秘密可言,而這樣一種,體現在這樣一種身份上——四百多年前的鐵牛,作為分水魚嘴沉於江底如今重現,在林翠的奇異事件中扮演重要符號——卻不能不更讓人覺得神秘。
研究人員早已確認這鐵牛就是一整塊熟鐵打造,完全實心,沒有特洛伊木馬的暗格之類。而它的簡約外形,又讓人很容易看出沒有什麼好像機關的東西。在徒勞底在鐵牛周身摸了幾遍之後,我和林翠的注意力都隻好停留在鐵牛身上唯一出彩的地方——牛角上。
牛角的花紋我已經不是第一次注意了,這些總體呈現螺旋狀,細節上看是有很多直角轉折花紋過去隻覺得有些現代感,現在大概因為雨水清新,讓我的思路活躍起來,我甚至想到在某個搞視覺藝術的朋友的抽象畫展覽上看到過類似花紋,那是在儀表紙上通過塗黑某些小方格,保留另一些小方格為空白而得到的。
“你當時遇到大水,是抓住那隻牛角?”
林翠想了一下,又用手淩空比畫了一番——牛角太高,沒有水的浮力她根本夠不到——最後確定說,“兩隻角都抓了。”
“兩隻角都抓了……手電幫我拿一下。”我說著掏出筆記本,讓林翠負責照明,仰著脖子努力辨認拿花紋,試圖把它臨摹下來。
正當我感歎仰著畫完西斯廷教堂天頂比畫的米開朗基羅有多強的毅力時,我和林翠同時聽到一陣巨響。著巨響不像爆炸也不像重物墜地,嚴格來說不像我以前聽到過的任何巨響。但是也許因為有過先入為主的敘述,我幾乎第一時間就把它和林翠說過的某件事情聯係起來。
在黑夜中調轉電筒一照,我當即開始罵娘:它奶奶的!豆腐渣工程害死人!
就如打CS時,正換著子彈麵前卻出現兩個以上的敵人,此時明明知道罵一句“它奶奶的”已經於事無補,可是除了罵這一句之外,確實也已經沒有什麼其他事情可做了——我當時的心情便是如此。
因為麵對著我的是截流處崩口!
我來不及想為什麼會這麼倒黴,今天晚上剛剛聽人說了一遍崩口,還在腦海中想象了一番那是怎樣的波濤洶湧白浪滾滾,才過了沒幾個小時,就要親身體驗這種恐怖;我也來不及在“它奶奶的”以外,說出任何一句光彩一點的話作為辭世留言,早知道這就是這輩子我最後一次開口說話,我平日裏為什麼不更八卦一點,好讓同事們些悼念文的時候也有多一點“逸事”。總之,岷江水就像火山爆發一樣衝決出來,好像充滿自信氣定神閑幹淨利索地想把一切都填滿,什麼榪槎啊竹籠啊在這時候全都不知道哪兒去了,甚至其存在本身也成為一種可笑。隻一瞬間,也許即時秒(此前我不能完全明白相對論,但現在我知道時間的長短有時候時根本估計不準的)水位已經讓我漂浮了起來。
我隻來得及緊緊抓住兩樣東西,一件軟綿綿的有點熱,一件硬邦邦的冰冷非常。至於分辨出這分別是林翠的胳膊和鐵牛的一隻牛角,我不知道是在我失去意識前的一瞬間,還是醒來後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