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前言(1 / 1)

前幾天,接到了一個來自上海的電話,竟是一個十年沒有聯係的老同學!我們在電話中激動不已,絮叨了很多,我問她這些年怎麼樣了,她說,“生活還行,不富裕也餓不著;工作還行,談不上喜歡;收入不多,挺穩定;找了一個還行的男朋友,平平淡淡的。隻是有時候會突然焦急和無奈,好懷念以前讀書的時光,哪怕是高三那種覺得特別黑暗的日子,至少充實。現在這樣過著不壞,但總覺得少了點什麼……”

聽完她的敘說之後,我一時不知該怎麼回答,因為這似乎並不是老同學一個人的問題,而是生活在我們這個時代很多人的通病。

生活裏少了什麼?我們到底丟失了什麼?

在忙碌的生活停下來的時候,我們總喜歡如此提問或自問,但這樣問題探究,對於已安於現狀的我們太過費神,因此,答案總是伴著繼續匆忙的腳步不了了之。

殊不知,這樣的尋找在人的一生中不可或缺。因為隻有知道自己丟失了什麼,才會想著去把它找回,而我們也會在尋找丟失的過程中反省,更好的珍惜當下所有。

現在微薄上有一段話分享甚廣,題名就是《我們丟了什麼》,文章寫到,“上幼兒園後,把天真弄丟了;上小學後,把童年弄丟了;上初中後,把快樂弄丟了;上高中後,把思想弄丟了;上大學後,把追求弄丟了;畢業後,把專業弄丟了;工作後,把鋒芒弄丟了;戀愛後,把理智弄丟了;按揭後,把下半生弄丟了……”這話簡單明了,根據人一生的不同時段分寫丟失的點滴,很多人轉發,因為這話觸摸到了我們心裏許久不曾被動過的角落。

我們在人生路上,總會拾得一些東西,同時,也會丟失一些東西。我們在得與失中斷斷續續前行。然而,不經意間,有些丟失影響了我們的一生。比如最初的夢想,比如年少的愛情,比如純粹的友情,比如熟如親人的鄰舍,比如造福百姓的思想,比如覺得世間一切都美好的童真,比如尚未在社會大染缸中同化的原本的自我……

你會懂嗎?

你會不懂嗎?

不然,怎麼會看著背書包的學生,無憂無慮地說笑走進校園時心生羨慕;不然,怎麼會看著青年們為了釣魚島事件、巴黎奧運聖火傳遞事件等進行遊行或者圍堵來捍衛祖國尊嚴,而自己成為觀望者的時候,有股莫名的激憤和感動;不然,怎麼會在自己麻木路過募捐箱,回頭看到一個孩子拿著整個儲錢罐一角一元地數著全放進去的時候,愧疚之心頓然而生;不然,怎麼會讀到有些人三十年或是五十年隻為了一件事情去奮鬥的新聞,對此欽佩不已;不然,怎麼會聽到《同桌的你》、《那些花兒》等那些白衣飄飄的年代唱起的歌,就會很懷念,想起那些人那些事,覺得以前的日子是多麼美好;不然,怎麼會在突然閑下來的某一天躺在床上,抑或站在十字路口,不知道自己該往哪裏走……

是的,其實你早就懂得了丟失,在羨慕之中,在愧疚之中,在懷念之中。隻是沒有認真去定義,沒有認真地去尋找,因為害怕改變現狀,害怕未來不可預知的一切。你不知道究竟要多久才能找到自己所需的,更不敢麵對重新來過的失敗,所以,在猶猶豫豫,期期艾艾中,隻能無奈地說一句:“神馬都是浮雲。”

“神馬都是浮雲”,是近兩年最流行的網絡語句。說這句話的人有兩種態度,一種是看破紅塵大師級人物的坦然;另一種是世事中因失之頗多的平凡人的無奈。在這個弱肉強食、競爭慘烈的社會,說這話的無疑後者居多。“浮雲”明明是得不到的,那為什麼還要自欺欺人?

要知道,人生的丟失總是不可避免,因為沒有人生來就是聖人,懂得珍藏那些自己最寶貴的東西。因此,隻有當我們想要的時候,才知道原來它已經丟了。丟失不可怕,怕的是在丟失之後不再去尋找。

那麼,請停下來思考吧。

生活這麼寬宏,不管你是否已青春逝去年華不再,不管你是歸屬於富貴還是貧賤,不管你是偉大還是平凡,隻要你在意識到丟失之後懂得尋找,並且堅持下去,那麼,被你曾丟在記憶中的自己,一定會穿過變遷為鋼筋水泥的城市黑林;碾過紙醉金迷、酒池肉林的奢靡;飄過張著空洞的雙眼、盲目奔走的人群;踏過已經被工作和生活的重壓磨平的菱角;越過奔跑的時光火車,找到你,重新住回你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