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隻求今天的麵包(2 / 3)

夜盡天明,晨曦光裏重逢——

多年祈求,我所祈盼的笑容——

與此同時,歐洲有一位年輕的軍人泰德·班哥米羅也學到了同樣的感受。他在飽受恐懼感折磨後患了神經症。他說:

“1945年4月,我因極度不安而患了所謂‘痙攣性結腸炎’,深為所苦,如果戰爭不是馬上結束,我想我必定徹底地崩潰。

“我累透了。當時我是陸軍九十四步兵團的下士,擔任記錄傷亡官兵的工作,就是計算陣亡者、行蹤不明者、並整理這些有關的記錄,以及掩埋陣亡將士的屍體,搜集他們隨身攜帶的物品,寄給他們生前一心所係的父母及親人。我不斷被不安所籠罩,擔心自己是否能活下去,能否再親手抱一抱我的兒子——自從他出生16個月以來,尚未謀麵的兒子。由於心力交瘁,我的體重掉了15公斤。恐懼感使我幾近瘋狂。端詳自己的雙手,早已是皮包骨頭。擔心自己會崩潰,有時竟無法克製地像小孩般啜泣起來,軟弱到隻要一個人獨處,便忍不住要哭。

“最後我被安排到陸軍的診療所中治療,由於一位軍醫的忠告,使我得到了轉機。他徹底檢查了我的身體後,告訴我說我的病是精神上的:‘泰德,你把人生想成一個沙漏,在沙漏上方,有無數的沙子。這些沙子慢慢地,以一定的速度通過中央狹窄的部分漏到下方,沒有人能使所有的沙粒一次通過中央瓶頸,隻要靜靜地讓這些沙子一粒一粒通過便行了,不管是你、是我,或是其他的人,都跟這隻沙漏一樣。在一天之始,即使是有堆積如山等待處理的工作,但我們一次仍隻能做一件事,就像沙漏的沙一般,隻能慢慢地、以一定的速度漏下一般,否則身心早晚是要完蛋的。’

“自從由軍醫那兒聽到‘一次一粒沙……一次一件工作’起,我便全心全意去實踐這個哲學。聽了他的忠告,我的身心都由戰爭的恐懼中獲得解脫出來。以我現在印刷公司的廣告宣傳經理的工作來說,這句話也很受用。我發現可以把過去在戰場上體驗的事物及同樣的向題,應用在現在的工作上。亦即在麵對堆積如山的問題時,是無法一次同時解決它們的。庫存減少、新貨的處置、新庫存的分配、地址變更、開店及打烊等等,我不再讓自己緊張兮兮,而是利落地把工作逐件處理完,過去征戰沙場瀕臨危險的種種慌亂感覺消失得無影無蹤。”

然而有一種驚人的事實,顯示了現在的生活是如何的錯誤。在美國,半數的醫院病床被精神病患者所占據。他們是因為無法負荷過去及未來的重擔而垮下來的。如果他們能注意耶穌的箴勉“不要憂慮明天的事”及威廉·奧斯拉所說的“你隻能生存在今天的空間裏”,便能使自己成為快樂的人,幸福地度過一生。

“現在”這一瞬間是一個特別的位置——消逝的過去與無限未來的分界點上。你無法在分界點之外生存,無論是悠長的過去,或是無盡的未來,即使隻是一瞬間,你也無法逃離其中。因此你要認真地過活,也就是說,從現在開始到就寢之間你要自由自在地生活。

史蒂芬生曾說:“任何人都有能力承擔一天的壓力,不論這一天有多忙、多累,都可以熬得過去的。在太陽西下之前,不論誰都可以快快樂樂地、堅強地、親切地、真誠地活下去。這就是人生。”

不錯,這就是真實的人生,在今天要好好地生活。但是,住在密西根州的E。K。席爾斯夫人,卻一直徘徊在絕望的深淵中,直到自殺的邊緣,才開始學會人隻要在就寢之前活得快快樂樂的便足夠了的道理。她把她自己的經曆告訴了我:

“我的丈夫1937年去世後,孤獨的我意誌消沉,且麵臨經濟困境。過去我曾在堪薩斯市工作,因此就寄了封信給以前的老板,他答應讓我回到以前的工作上,向鄉鎮學校推銷書籍。但兩年前丈夫生病時,我們的車子已經賣掉了,因此,我好不容易才張羅到一筆錢,租了一部車,又進行販賣書籍的工作。

“我本想借此重新振作,但一個人獨自開車、一個人獨自用餐……那種感覺實在是難以忍受。另外,生意有時實在慘淡。

“1938年春天,我在密蘇裏州的郊區做生意。那裏的學校十分貧窮,道路也崎嶇不平,我被孤獨、沮喪壓迫得甚至想自殺。每天覺得成功無望,也沒有值得留戀的事情,早晨都惶惶然地起床麵對另一個灰色的日子,一大堆問題困擾著我:如果付不出車租該怎麼辦?房租怎麼辦?會不會沒有錢吃飯?既擔心健康,卻又沒錢去找醫生。如果不是怕妹妹傷心,更擔心沒有喪葬費我恐怕早自殺了。

“但後來我無意中讀到一篇文章,它給予我從失意穀底中站起來繼續生活下去的勇氣。那無異是天堂傳來的聲音,我一輩子也不忘這句話:‘對於聰明的人來說,每一天都是嶄新的人生。’我把這個句子貼在車子的玻璃窗上。即使在駕駛中,也能夠看見它。我了解了自己有能力好好地活過一天,也學會了不再掛心明天的事,並遺忘昨日的種種憂傷。我每天早上對自己說:‘今天又是一個新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