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把心態放低,別拿自己當回事(2)(1 / 3)

如果一個人過分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過分地相信自己,過分地堅持自己做人的原則,就容易表現得過剛,自然也會傷害周圍的人。

明成祖朱棣攻破南京後,讓方孝孺為他起草詔書,方孝孺不願意,朱棣一再逼迫,方孝孺於是拿起筆寫了四個字“燕賊造反”。朱棣十分憤怒,對方孝孺說:“難道你不怕我誅殺你九族嗎?”方孝孺回答說:“你誅殺我十族我都不怕!”於是朱棣真的把方孝孺的朋友、師生算作第十族一並誅殺。方孝孺的回答很硬氣,但是他的那些朋友和師生卻死得實在是太冤枉。

相對而言,五代十國的馮道做人就不那麼剛烈,而是韌性很強。他的經曆比較離奇,他生活在五代十國的亂世中,但並沒有死在亂軍之中,相反他最後活了七十三歲,與孔子同壽。馮道在五代十國時期十分有名望,他並沒有像那些亂世諸侯一樣揭竿而起,而是當了一輩子官。他當官不說,而且在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契丹六個政權中當官,在相位上近三十年。他五次被封公,死後被封為瀛王。

馮道可以說是我國曆史上爭議較大的一個人物,不同的人對他的評價不同,比如歐陽修說他不知道禮義廉恥,司馬光說他是奸臣中最奸詐的;而蘇軾卻說他是佛,李贄把他歸為聖人。這些有爭議的評價我們暫且不管,關鍵問題是馮道在亂世中好好地生存了下來,而且做了很多了不起的事情。

人如果太剛不僅會讓自己受傷,而且也會讓身邊的人受傷。太剛往往表現為太講原則,很多事情認為自己辦不到,即使丟掉自己現在的一切,也辦不到。讓他說別人一句好話,他做不到;讓他攬上一個別人犯的錯誤,他做不到,他認為誰犯的錯,誰就應該承擔責任。這種人太剛,不能靈活機動,做人不夠聰明圓滑。

馮道不是一個過分講原則的人,他比較務實,怎樣做對國家和百姓有利,他就怎樣做。比如他並沒有立石重睿為皇帝,而是去迎立石重貴。後世有人以這件事情為由來說明馮道這個人圓滑,是個奸佞小人。按照忠臣的一貫做法,無論主子是個什麼樣的人,隻要是先皇囑托的,就一定要好好輔助。如果地方勢力起兵造反,大臣就要組織抵抗,實在無法抵抗就要死節,而絕對不能投降。如果地方勢力不造反,大臣就要盡心輔助幼主,即使幼主是個昏君,隻要自己盡心,也可以被稱為忠臣。到幼主長大成人,忠臣就要交權,但在這個時候交權最大的問題是容易被陷害,而且容易被安上謀反的罪名。後世會把忠心輔助幼主的過程叫做奸臣當道。與其惹出這麼多麻煩,倒不如像馮道一樣務實,去迎立長君。

陽光心態: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表現出適度的柔弱,既是一種修養和內涵,也是為人處世的大智慧,是潛龍勿用之時的等待,是將以有為之前的忍耐,當我們遇到危險或者比自己強大得多的敵人的時候,表現出柔弱與無助,往往能逢凶化吉。懂得柔弱之智,屈伸之術,遇事謙讓容忍,不敢為天下先,不逞一時之快,留得五湖明月在,何愁無處下金鉤,保存自己,保存實力,終會守得雲開見月明。

★在沉默中積蓄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有這樣一段話: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

意思是說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在極度的艱辛中,產生了大成就。司馬遷這段話是在自己受宮刑發奮創作《史記》時自我激勵的話。很多人從中讀出了要想有大成就,必須付出倍於常人的艱辛。甚至有人進一步下結論,人要實現理想,往往會活在痛苦之中。

事實上,司馬遷的意思是完全正確的,但是很多人的意義延伸是不對的。要實現理想,獲得大成功,固然需要有毅力,有決心,有努力,有付出,但是並不意味著人一定要活在痛苦中,在痛苦中不能自拔。艱難困苦中生活的人固然能夠創造奇跡,但生活在幸福生活中的人也同樣能創造奇跡。

Tip:网页底部有简繁体切换,我们会帮您记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