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在整個人生中堅持學習(2 / 3)

生命可以終結,學習不能終止,猶太人認為學習可以讓人獲得生命和更多的獎賞。

有一則這樣的故事:

在以色列,有一個人的兒子對學習毫無興趣,他的老師最後不得不放棄努力,而隻是教他《創世紀》一書。後來,敵軍攻打他們居住的城市,俘虜了這個男孩,把他囚禁在一個遙遠的城市。

愷撒來到了這個城市,視察男孩被囚的監獄。在視察時,愷撒要求看一看監獄中的藏書。結果,他發現了一本他不知道怎麼讀的書。

“這可能是一本猶太人的書,”他說,“這裏有人會讀這本書嗎?”

“有,”典獄官答道,“我這就帶他來見您。”

典獄官把男孩找來,說:“如果你不能讀這本書,國王就會要你的腦袋。”

“父親隻教過我讀一本書。”男孩答道。

典獄官把男孩從監獄裏提出來,把他打扮得光鮮亮麗,帶到愷撒麵前。皇帝把書擺到男孩麵前,年輕人就開始讀,從“起初,上帝創造天地”一直讀到“這就是天國的曆史”。

這是《創世紀》的第一章和第二章的一部分。

愷撒聽著男孩讀,說道:“這顯然是上帝,賜福的上帝向我打開他的世界,要我把這孩子送回到他父親身邊。”

於是,愷撒送給男孩金銀,並派兩名士兵把男孩護送回到他父親身邊。

拉比們又用這個故事教育人們說:“盡管這孩子的父親隻教他讀了惟一一本書,賜福的上帝就獎賞他了。那麼,想一想,如果一個人不辭辛苦地教他的孩子讀《聖經》、《密西拿》和《聖徒傳記》,那他得到的獎賞該有多大呀!”

去獲得上帝的獎賞,這就是猶太人死後也要讀書的死理。

4 學習不綴,有時間就要持之以恒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有人說,我的年紀太大了還學什麼?或者,工作太忙了沒有時間學習。這對猶太人說來,都是不可思議的事。

在猶太人看來,不管一個人到了多大歲數,也不論他有多麼貧窮,隻要他是人,就可以學習。因此,猶太人認為人們可以透過學習保持“青春”,保持年輕人的心態,還可以通過學習而獲得“財富”,取得精神上的富足。

“忍凍學習的西勒爾”是一個為猶太人熟悉的故事。

名垂千古的西勒爾年輕的時候,抱著一個很大的希望,那就是專心致誌研究《猶太教則》。可是,他沒有足夠的時間,也沒有充裕的金錢,他的願望顯得有些遙不可及,因為他實在太窮了。

在左思右想之後,他終於發現了一個可以完成心願的辦法:拚命地工作,靠工錢的一半過活,把剩下的錢送給學校的看門人。

“這些錢給你,”西勒爾對看門人說,“不過,請你讓我進學校去聽課,我很想聽聽賢人們在說什麼。”

在幾天之內,西勒爾就靠著這種辦法聽了不少課,可是他的錢實在太少了,到最後他連一片麵包也買不起。這時候,讓他感到難受的並不是饑餓,而是看門人堅決地攔住了他,不再讓他走進學校一步。

怎麼辦呢?他終於找到了一個好辦法。他沿著學校的牆壁慢慢爬上去,然後趴在天窗邊。這時候,他就可以清楚地看見教室裏麵上課的情形,也可以聽到教師講課的聲音。

安息日前夕,天寒地凍,冷風刺骨。在第二天,學生們照常到學校去上課,屋外陽光燦爛,可是屋裏卻漆黑一片。學生們很納悶,為什麼那麼暗。

原來,西勒爾躺在天窗上,身上積了一層白雪,已經被凍得半死。他在天窗上已經躺了整整一夜了。

從此以後,凡是有猶太人以貧窮或者沒有時間為借口不去求學,人們就會這樣問:“你比西勒爾還窮嗎?你比他還沒有時間嗎?”

《猶太法典》中有這樣一些話:

“對於像孩子那樣學習的人,我們把他比做什麼呢?就像用墨水在新鮮潔淨的紙上書寫。

但對於像老人那樣學習的人,我們把他比做什麼呢?就像用墨水在破舊不堪的紙上書寫。

世界隻為了學童們的呼吸而持久存在。

學童們決不能忽視他們的學業,即便是為了建築神廟也不行。

沒有學童的城市終將衰敗。”

隻要是活著,猶太人總是不停地學習,因為對猶太人來說,學習是一種神聖的使命。猶太人認為到達天國以前,人必須要不斷地學習,即使是一位最偉大的拉比,也不例外。學問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猶太人一向認為肯學的人比知識豐富的人更偉大,直到今天,所有的猶太人仍秉持著這種信念。

5 積極進取,學而不知足

曹操有句名言:“人若不知足,既得隴複望蜀。”此話講明人不是沒有知足的極限,而是不斷謀求更大的發展。確實,在人類發展的進程中,如果知足不前,那會有今天的高度文明的社會嗎?不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企業,抑或是個人,都應該具有積極進取,永不停留的精神,這樣才能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不被大浪淘沙,衰退落伍。

猶太人是頗具積極進取精神的,他們在任何場合、任何環境、任何時間均保持著尋求積極麵的意識,這是猶太人成功的秘訣。當然,他們在正視積極麵中,並不是忽視否定麵,恰恰相反,他們敢於麵對現實,絕無畏縮或自我陶醉。正因為猶太人具有積極進取的精神,遇到困難總能設法把它轉變為積極麵,幫助其克服困難。

猶太民族在2000多年前失去了家園,流散在世界各地,但他們沒有因此喪失了誌氣,喪失了民族的凝聚力,卻一代代地傳下來,要為猶太複國而世代奮鬥,不屈不撓,終於在20世紀40年代中期建立起了以色列國。

猶太人對於個人的事業同樣充滿著積極進取精神,他們具有碰觸困難的勇氣,敢於向厄運挑戰。正是這種精神,促使許許多多的猶太人在各個領域中出人頭地,業績卓著。

大財團羅思柴爾德是猶太商人的典型。羅思柴爾德的始祖名為梅耶·亞莫夏,少年時當學徒,由於積極進取,刻苦好學,自己開始經營古董商店,逐步積累資本。他利用歐洲工業革命的機遇,把資金、情報及自己的智慧融合,縱橫於英國、法國等歐洲各地進行緊俏貨物的買賣,不惜斥下巨資開設銀行,開展股票業務,投資鐵路、礦業,甚至把自己5個兒子分散在倫敦、維也納、法蘭克福、巴黎等5大城市開設公司,很快把羅思柴爾德家族辦成一個跨國大財團。

類似羅思柴爾德的發財致富成功的猶太商人不勝枚舉,在世界許多地方都有,如連鎖先驅盧賓、報業奇才奧克斯、好萊塢老板高德溫、地產大王裏治曼等等,均是憑著一雙空手,靠積極進取精神,創立他們的企業王國的。

在科學技術方麵,猶太人的偉大發明也是舉世聞名的。據曆史記載,飛船的發明人是都柏林,但有人證實是猶太人大衛·舒華茲發明的。大衛·舒華茲自己建造飛船,經過數次試飛,在接近成功時,不幸猝死,因此,都柏林伯爵向舒華茲的未亡人買到了這一飛船的技術,完成具體的飛行而一舉成名。

發明飛機的萊特兄弟能夠名揚世界,也是有一位猶太人奧多·利安達替他們開飛機促成的。發明直升飛機的,是猶太人亨利·斐納。

據記載,發明有線電話者為葛拉漢·貝爾。但在貝爾發明成功的1876年之前16年,已經有猶太人試製成電話機,該電話機被收存在史密蘇尼安博物館展示。

此外,有近百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猶太人,如前麵講的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氫彈之父”特勒、原子結構理論權威波爾、免疫學奠基人埃爾利希、化學名家賴希施泰因、著名化學家赫維西等等,舉不勝舉。

又如傑出文藝專家有:世界著名畫師畢加索、音樂大師馬勒、文學巨匠比亞利克、傑出女作家米林、魔術大師霍迪尼……

還有眾多的政壇上的大將名人等等。

猶太人中有那麼多的出類拔萃的人物,很關鍵的一個原因,是他們形成一種積極進取的民族精神,自幼接受了“我一定要有所作為”的積極觀念。由於他們培養了成功的信心,所以能夠努力學習,不用揚鞭自奮蹄,應用本身所具有的潛力,把自己升高壯大。這種精神成為他們前進路上的“馬達”,加快了他們的速度,增強了他們麵對現實和排除困難的信心和力量。

6 發問:懷疑使人學習進步

懷疑是學習的鑰匙,它可以打開知識的大門。知道得越多,就越容易產生懷疑。於是,發問可以使人進步。

《猶太法典》說:“好的問題常會引出好的答案。”

可見,好的發問和好的答案同樣重要。問題提得出人意料,答案也常常是深刻的。

沒有好奇心的人,不會產生懷疑,思考就是由懷疑和答案共同組成的。所以有智慧的人其實就是知道如何懷疑的人。

人沒有理由對什麼事都確信無疑。懷疑一旦開始,疑點便愈來愈多,循著懷疑的線索去追尋答案,答案通常是比較正確的。

所有的迷惑和懷疑,都可透過行動予以中止;所以,無論多大的迷惑和懷疑,最後都要尋求答案予以解答。

古時的拉比,曾經聚集在一起討論:過分的思考是否易使行動遲緩?

的確,猶豫是非常危險的,人們必須在最適當的時候,遂下決斷,否則便會坐失良機。隻有適時而大膽地行動,才能掌握勝利;臨陣躊躇不決,將喪失戰機。

人不能為學習而學習。因為,在這個世界上,相同的事情絕對不會重複出現。所以,當我們麵臨一種新的狀況時,誰也不能把以前所學的東西,原封不動地運用上去。學習到的東西隻能是僅供參考。參考給人以知性的感覺。感覺隻可意會,不可言傳。

而學習正是為了錘煉感性,使感性更加敏銳。猶如老練的獵人,在深山老林裏轉;一年一年,便對林中之路和野獸出沒的規律有了很深的感知,一有風吹草動,感覺就會告訴他,該發生什麼事了。學習就是為了錘煉這種感覺。

好多事情並不需要親身體驗,而可以由別人的體驗中得知。如果要萬事親曆,人就該累死了,而世界就無法前進了。人把自己的感覺寫成書告訴別人,別人通過學習也就獲得了許多未曾經曆過的感覺。

瞬間所遇,隻能憑感覺下決斷。這種感覺,是長久學習達到融會貫通才能夠突然反應出來的。這種感覺其實是對事物的洞若觀火。

學習的目的便是培養這種洞若觀火的洞察力。

學習一定要學到學識淵博,始能融會貫通。猶太人說:

“深井的水是提不完的,淺井的水一提就幹。”

金銀財寶總有一天要用光,而知識卻永遠與人同在。

學習,是終生不懈的任務。

7 學習可以使人接近完美

天使和人有著巨大的區別,一方的優點是另一方的缺點,一方的缺點又成為另一方的優點。互相對應,對立統一。

天使的優點是清潔無垢,絕不腐敗,缺點是永不進步,永不向上,因為他們已經完美無缺了;人的缺點是容易腐敗,但人的優點是可以不斷向上,不斷進步。

完人,即做和天使一樣完美無缺的人,隻能是一種理想。因為人不可能完美無缺,一旦完美無缺就變成了天使。但是,理想的力量是無與倫比的。它如萬傾波濤的海洋上的星標,指引人生的航船不斷前進,沿著星標肯定能到達目的地,但無論如何也不能到達星標。

人的理想也是一樣,雖然人是不完整的,但卻熱切地希望接近完整,這是人類的正道。人走上正道是需要足夠的勇氣的,否則會半途而退。我們隻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走上正道。我們無法強迫別人,更不可依靠別人。

完美是無法辨別的,要求別人完美的人是傲慢的。而明知無法達到完美,卻設法逐步接近它的人是謙虛的。謙虛的人不會用盡自己的力量,總是留有餘力,而自大的人卻常常去做超越自己能力範圍之外的事。所以謙虛的人具有較強韌的生命力。這也是自信和自大之間的差距。有信心的人都明了自己能力的界限,但自大的人卻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