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孜孜不倦的好學求知精神
猶太人之所以以超凡的智慧縱橫於世界舞台,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猶太民族渴求知識的良好傳統使他們具備了卓越超群的文化素養。猶太民族將知識視為他們真正能自己掌握的財富,他們有著宗教般虔誠的求知精神。這種精神讓猶太民族耀眼於世界各個領域,不管是科技界、思想界、文化界、政界還是商界,猶太人均是風騷獨領。
在思想界,基督教的創始人耶穌,科學社會主義的創造者馬克思,精神分析學的開創者弗洛伊德,泛神論大師斯賓諾莎,現象學大師胡塞爾,社會學和政治學的魔法大師馬克斯·韋伯,符號學大師卡西爾,哲學大師維特根斯坦、馬爾庫塞、弗洛姆、盧卡契、波普爾都是猶太人。在文學和藝術領域,西方現代派文學的奠基人卡夫卡,詩人海涅,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貝婁,音樂家門德爾鬆,作曲家馬勒,世界超現實主義畫家畢加索等等都是猶太人。另外,在電影界,好萊塢的大導演斯皮爾伯格,奧斯卡金像獎的獲得者達斯汀·霍夫曼,保羅·紐曼等等都是猶太人。在政界,亨利·基辛格,第一夫人貝隆,和平使者拉賓,以色列之父本·古裏安都是猶太人。而在自然科學界,猶太科學家更是不計其數,光一個愛因斯坦就讓所有的科學家黯然失色。
在世界經濟舞台上,隨處可見猶太人卓越不凡的身影。在經濟理論研究方麵,有大衛·李嘉圖,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KJ阿羅,PA薩繆爾森,西蒙等這樣世界級的經濟學大師;在經濟管理方麵,有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這樣的傑出代表;在金融領域,華爾街的金融家近一半是猶太人,JP摩根、萊曼、所羅門兄弟、喬治·索羅斯都是頂尖級的人物;在實業界,亨利·福特、洛克菲勒、繆塞爾、哈默的威名至今讓人震聾發聵;在傳媒業中,路透、普利策等,還有CBS的威廉·佩利,NBC的薩爾諾夫,《紐約時報》的奧克斯等都是猶太人;在影視娛樂界,好萊塢簡直就是猶太人的天下,最早的好萊塢開拓者,米高梅公司的創始人高德溫、華納四兄弟、派拉蒙、福克斯公司的創始人均是猶太人……
猶太人在世界民族中的非凡成就,是與他們孜孜不倦,不斷探索的求索精神分不開的。
猶太人求知精神的基點在於他們對知識有著深刻的也相當實際的認識,知識就是財富,由此便產生了對知識這種財富近似貪婪的欲望。猶太人四處流浪,沒有家園,居無定所,沒有生存和發展的權利保障。他們所到之處,惟一的支撐就是自己頭腦中的知識,靠知識創造財富,從而由財富、金錢來為自己爭得一條生路,一方生存發展的空間。物質財富隨時都可能被偷走,但知識永遠在身邊,智慧永遠相伴,而有智慧、有知識,就不怕沒有財富。這正是猶太人流浪數千年依然生生不息的原因所在。
套用現在的一個觀點,猶太人非常重視人力資本的投資,其中又以教育上的投資為第一。猶太人深刻地體會到教育投資不僅僅是經濟上的投資,因為知識是特殊形式的資本,它往往起到放大其他資本(土地、貨幣)的作用。知識,包括腦的知識——學習,和手的知識——技能,同時也就是他們投資的濃縮和凝固形式。猶太人在流散四方的過程中或移居新的居住地後能迅速地找到那些他們具有競爭優勢的位置,從而站穩腳根,恢複元氣進而興旺發達起來,這種智力資本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以色列是一個小國,資源貧乏,既缺水,又缺能源,且沙漠比重大。但是,它卻有豐富的人才。數十年來,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紛紛移民到這個國家,他們帶來資金,更帶來了知識、技術、特長,他們將這些知識用於國家建設,以色列便迅速崛起。這個國家有世界上最高的教育水平,擁有最好的人才培養基地。同樣,這個國家獨創了舉世聞名的農業技術,靠貧瘠的土地養活了自己,還大量出口農產品;這個國家擁有世界上一流的工業技術,特別是通信電子方麵,居於世界前列。所有這些奇跡,靠的就是知識。
在世界任何地方,猶太人憑借著自己擁有的“可以隨身帶走”的知識,躋身於知識要求高、流動性強的各種行業,特別是金融、商業、教育、科技、律師、娛樂、傳媒行業。在美國,華爾街的精英中近一半有猶太血統,律師中30%是猶太人;科技人員中一半以上是猶太人,特別是在IT行業,猶太人也非常出色;猶太人執掌著《紐約時報》、《華盛頓時報》、《新聞周刊》、《華爾街日報》,全國三大電視網ABC、CBS、NBC的帥印。而如前所述,時代華納公司,米高梅公司,福克斯公司,派拉蒙公司都是猶太人開拓的。在美國,全國前400名巨富中猶太人占了近三成。這些數字讓我們不得不感歎猶太民族神秘的知識力量。知識在這個古老民族中竟然能煥發出如此巨大的力量,是知識拯救且複興了這個古老而年輕的民族。
猶太民族何以讓知識保持長久的魅力,並能存故納新,不斷繁榮呢?
答案就是,求知精神!
在猶太教中,宗教般虔誠的求知精神在商業文化中的滲透,內化為猶太商人孜孜不倦、探索求實的商業精神和銳意進取的創新意識。他們孜孜以求地在知識海洋中積累的豐富知識,又對形成猶太商人所特有的計劃謀略與智慧發揮了文化滋養的作用。可以試想,一個目不識丁的人或知識缺乏者在商業舞台上會有運籌帷幄,從容應對的商業智慧嗎?
猶太人固有的學習傳統,作為一種卓有成效的培養、激發人們的學習積極性的價值觀念,深深浸透著猶太人的獨特智慧,也促成了猶太智慧的發揚光大。
在人類的價值體係中,粗略地可以區分出兩大類價值:一類是工具價值,另一類是目的價值。
所謂工具價值就是本身作為取得其他價值之手段的價值。這種價值是否“有價值”不取決於其本身,而取決於它能否成功地導向或實現另一價值。
所以,任何一種社會事物包括人的活動樣式,要能夠以其自身即可維持下去,必須首先成為目的本身。成為不以其他事物為評判尺度的自足之物,為學習而學習,學習過程就是目的本身,知識的獲得就是目的的實現,有了這樣的觀念和心態,才可能孜孜不倦、無悔無怨地勤學不輟。
“取法乎上,得其中;取法乎中,得其下。”以學習為職責的猶太人,在履行職責的同時,得到的是其他許多民族夢寐以求的興旺發達。
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猶太人總表現出一種打破砂鍋紋到底的徹底求知精神。他們對於任何問題,都務求徹底的了解,一知半解是他們最憎惡的。他們事無大小,絕不會不懂裝懂或不求甚解,而是不懂必問,且敢於不恥下問,從不以問為恥,而是以問為榮。這種打破砂鍋紋到底的徹底的求知精神,使他們積累的知識越來越豐富,最終成就為縱橫世界各地,學識淵博的第一人!
2 把學習規定成為一種義務
在猶太教中,勤奮好學不隻是僅次於敬神的一種美德,而且也是敬神本身的一個組成部分。在世界上所有的宗教中,對神的虔信可以有程度的差異,但把學習和研究提到這樣高度的,幾乎絕無僅有。
《塔木德》中寫道:“無論誰為鑽研《托拉》而鑽研《托拉》,均值得受到種種褒獎;不僅如此,而且整個世界都受惠於他;他被稱為一個朋友,一個可愛的人,一個愛神的人;他將變得溫順謙恭,他將變得公正、虔誠正直、富有信仰;他將能遠離罪惡、接近美德;通過他,世界享有了聰慧、忠告、智性和力量。”
學習之為善,在於其本身,它是一切美德的本源。
12世紀的猶太哲學家,猶太人的“亞裏士多德”,精通醫學、數學的邁蒙尼德則明確把學習規定為一種義務:
“每個以色列人,不管年輕年邁,強健羸弱,都必須鑽研《托拉》,甚至一個靠施舍度日和不得不沿街乞討的乞丐,一個要養家糊口的人,也必須擠出一段時間日夜鑽研。”
由這一原則所帶來的結果是形成了一種幾乎全民學習、全民都有文化的傳統。盡管並非人人都有“研習”的能力,但確實人人都把各種程度的“研習”視做當然之事。
不過,早期的學習主要以神學研究為取向,涉及麵十分狹窄,像邁蒙尼德這樣的博學,可說是一個例外。因為拉比們惟恐猶太神學之外的知識會使猶太青年迷失方向。因此,在現代以前的相當長的時期內,在隨著猶太移民的足跡先後建立的學術中心裏,除了猶太教經典,尤其是《塔木德》之外,他們對世界上的其他知識是不予注意的。
而且到18世紀末,猶太教中還出現過一個反對經院哲學和學者主宰猶太事務的哈西德運動。其倡導者一度主張,一個人隻要依靠虔誠和祈禱,也能升入天國,善的功業比偉大的知識更為重要。
可喜的是,為學習而學習的傳統並未中斷,哈西德派的大師們自己也很快“迷途知返”了。他們不再堅持虔誠比鑽研更能達到較高境界,而是傳布一種虔信與知識互為依賴的信仰。這意味著,即使本性並不虔誠,學者也能依靠自己的知識而變得虔誠;而本來虔誠的人則更會為其虔誠所驅使而致力於學術研究。
這樣一種為學習而學習的傳統,對長期流散的猶太人尤其是其中的青年們來說,在調節其心理、保持其民族認同方麵所起的巨大作用暫且不提。即使從現代的立場上看,作為一種卓有成效的培養、激發人們的學習積極性的價值觀念來說,也深深浸透著猶太人的獨特智慧。
在學習的效果方麵,猶太民族同樣顯示出了自己的聰明與智慧。
人類文明的發達無非靠著兩樣東西的積累,一是物質形態的成果積累,二是觀念形態的成果積累。在這兩種積累及其結合的基礎上,人類社會不斷地以加速度發展著。
在第一種積累上,猶太人曆來是大有貢獻的,隻是曆史處境常常使他們的積累連同他們本人一起化為烏有。
在第二種積累上,猶太人甚至可以說更有貢獻。僅僅一本《聖經》對人類曆史的影響,已經足以證明即使在宗教神學的外衣下,猶太學問在人類認識自身、開拓自身、約束自身方麵的累累成果。
何況猶太教素以“倫理—神教”著稱,塔木德學者在研習《托拉》的過程中,不斷地將協調人際關係的規範加以合理化、精細化、操作化,在紮緊民族樊籬的同時,為人類與人類社會的自我完善,留下了影響深遠的豐富內容。
更何況,使得塔木德學者視野狹窄的那種宗教定向,卻以“為學習而學習”的傳統,在科學文化蓬勃興起、世俗教育迅速普及的當代,為猶太人提供了一種現成的價值取向和心理基礎。神聖的宗教職責極為快捷地就具有了世俗的形式,猶太人大批走進了世俗學校:醫學院、法學院、商學院、理工學院。猶太民族在為人類奉獻出一流思想家、理論家、科學家、藝術家的同時,也為自己的繁榮昌盛而培育出同其他民族相比,更不成比例的教授、醫生、律師、經理和其他專業人員。
以色列5%的文盲率,450萬以色列人中有1/3是學生,14歲以上的公民平均受教育程度為114年,差不多每4500人中就有一名教授或副教授,還有前麵已提及的猶太人在諾貝爾獎獲得者中比例奇高,所有這一切成就,隻能出現在一個勤奮好學、視“學習是一種義務”的民族之中。
3 生命可以終結,學習不能終止
有一本名叫《虔誠者的書》上記載著古時候猶太人的墓園裏常常都放有書本,因為他們認為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死者就會從墳墓中爬起來看書。
雖然這種事情是不會發生的,但是猶太人對求知的態度是:生命是會有終結的,但學習卻不會終止。
猶太民族的好學作風成了他們的曆史和民族的一個顯著標誌。
波斯王國駐猶太地區的總督聶赫米瓦曾說過:“這一個地方不僅有很多圖書館,在圖書館中更是經常擠滿了看書的人。”他的話不知不覺中印證了猶太民族的好學。
猶太人把書本當做寶貝。在古代,書往往被猶太人翻看得破破爛爛,但是他們仍然舍不得扔掉,一直要等到整本書都七零八散,字跡模糊不清,再也不能翻閱的時候,四鄰才會聚到一塊,像埋葬一位聖人一樣,恭恭敬敬地挖一個坑,把這本書埋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