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莫福於少事,禍莫禍於多心。唯苦事者,方知少事之為福;唯平心者,始知多心之為禍。
人生的最大幸福;並非功句富貴,應該是一生平安無事的沒有任何禍端,而所有禍端多半是由多事而招為。多心是招致災禍的最大根源,所謂“疑心生暗鬼“,很多人由於疑心而把事情弄壞,其道理就在於此。所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一個心地光明的人自然俯仰無愧。根本就無須懷疑別人有過什麼對己不利的言行。
人的社會生活有其自身的跌宕起伏、狂風暴雨,明智的辦法是避在一個平靜的港灣裏,待驚濤駭浪自己消退。你的應變措施經常使事情變得更糟。不論是天道還是人道,一切應順其自然。明智的醫生知道何時應該開藥方何時不用開,有時候不開藥方是更見功力的。有時袖手旁觀是平息塵世風波的好方法。如果你現在暫時低頭,將來你會將其征服。要弄髒一條河流是很容易的。但未澄清之水,你卻不能通過動手動腳使其清澈,隻能任其自清。撥亂之道,莫善於待其反正。
當然,更不要無風起浪,胡亂猜疑,無端猜疑,於事無補;疑心太重,害己殃人。人生的幸福莫過於沒有什麼可牽掛的事情,人生的災禍莫過於多疑猜忌。隻有那些整日忙碌的人,才真正懂得無事清閑的幸福;隻有那些心平氣和的人,才真正理解疑神疑鬼的禍害。
有這樣一則故事:“宋有富人,天雨牆壞。其子曰:不築,必將有盜。其鄰入之父亦雲。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這就是眾所周知的“智子疑鄰”的故事。由此看出,猜疑使友善被曲解為惡意,好心被認為歹心,扭曲了事情的本來麵目。
猜疑,就是無中生有地起疑心,對人對事不放心,加小心。有了猜疑之心,對待朋友、看待事物,就不能從客觀實際出發,進行合乎邏輯的判斷、推理,而是憑借一點表麵現象,主觀臆斷、隨意誇大,進而扭曲事物,得出一個不切實際的結論。或者先入為主,先設框框,然後察言觀色,甚至無中生有,把幻覺當真,把一些毫無關係的現象也當做事實材料,生拉硬拽來當作證據。
猜疑使人際交往中本來小小的疙瘩發展成長期的不和。自古以來不知有多少人因為猜疑疏遠了朋友、中斷了友誼,甚至斷送江山。猜疑實在是害己又殃人。
猜疑使人失去公正的態度。正像上麵引用的“智子疑鄰”的故事,同樣是忠誠的勸告,富人對兒子稱讚,因為親近,忠告便顯得聰明;對鄰人之父非親非故,結果“信而被疑,忠而被謗。”顯然失去公正的態度。
猜疑危及國家安全。曆史告訴我們,君臣相互猜疑則天下就會動亂。因而賢明的君主和精明的大臣,都把猜疑視為相處的一大禍害加以避免。
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一向被認為能選賢任能、精明能幹,但也有一定偏頗之處,就是過於明察,反生疑人之心,對人不信任,大事小事無不親自過問,出將入相,煢煢孑立。諸葛亮對受降之將魏延始終用而不信,懷疑他有反叛之心,致使軍事上失去“股肱”之助。諸葛亮死之後,又發生魏延的冤案,蜀漢元氣大傷,造成“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不利局麵。
猜疑又是自己折磨自己。杯弓蛇影的典故就是很好的例證。弓影投映在盛酒的杯中,好像小蛇在遊動,飲者以為真的把“蛇”吞下去了,越想越惡心,結果害得自己重病一場。這才是天下本無事,庸人自疑之,疑心太重,到頭來自討苦吃。信人者不疑入,疑人者不信人。
對別人無端地猜疑,貌似無端,實在有端,猜疑源於褊狹的私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疑心太重的人,總怕別人爭奪自己的所愛、所求、所得,怕別人損害自己的利益,終日疑神疑鬼,顧慮重重,你對別人不放心,別人能對你堅信不疑嗎?雖說防人之心不可無,但是時時提防,處處疑心,還會有知心朋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