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看人隻看後半截(1 / 2)

原諒失敗者之初心,注意成功者之末路事窮勢蹙之人,當原其初心;功成行滿之士,要觀其末路。

我們對於一個事業失敗而感到心灰意冷的人,要寬恕他當初奮發上進的精神;我們對於一個事業成功而感到萬事如意的人,要觀察他是否能永遠維持下去。

一個人立身處世創造大事業,誰也無法逆料是否會失敗,成功的人固然有,可是失敗的人卻也不少。失敗者麵臨窮途末路時,即使手足兄弟也徒自悲傷、愛莫能助,這時最要緊的是要靜下心來,想想創事業之初是否居心善良?假如當初的用心不良,那失敗乃屬理所當然。

俗語所謂“良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意思就是強調隻要出發點正確就能創一番事業。一旦失敗就陷於悲觀的人,是沒辦法創大事業的,因為一時的得失,並不能決定一個人的一生成敗,這也就是通常所說“蓋棺方能論定”,因此才有“聲妓晚景從良,一世之煙花無礙,節婦白頭失守,半生之清苦俱非”的名言。同時一個功成名就的人,如果不珍惜晚節,為貪小利而身敗名裂,也是令人惋惜的事,所以俗語才有“看人要看後半截”。

《菜根譚》膾炙人口,數百年來流傳不絕,常為有識之士引為自修和訓誡子弟的座右銘。

明人謝在杭所著的《文海披沙》中雲:朱浚,晦翁曾孫也,諂事賈似道,每進劄子,必曰“某萬拜”,時人謂之朱萬拜。然其後元兵入建寧,執浚欲降之,曰:“豈有朱晦翁孫而失節者?”遂自縊。均一朱浚也,何其諂附權貴於前,而能抗節死難於後,若兩截人耶?今人但知朱萬拜而不知其死節足以自贖也。

“鬆柏後凋於歲寒”、“黃花晚節香”,一個人不怕犯錯,隻怕知錯不改,愈陷愈深。

同時,當我們抱著不苛求古人的態度,辯證地看待“看人隻看後半截”的評人觀時,也是可以看到其中蘊含有真理的顆粒。

首先,因為一個人的人生後半截是前半截的延續,後半生的處世融彙了前半生的經驗,所以,從道理上講,每個人的後半生應該變得更成熟,活得更理智,而不是相反。如果說,上帝也會饒恕犯了過錯的年輕人,是因為他的幼稚所致,那麼,一個暮年者倘如失去了晚節,類似的辯解理由就顯得蒼白無力了。而且那些身處“59歲現象”的角色,往往也失去了從善改過的時間與空間。因此,失去晚節者往往也就成為人所不齒之人了。從這個意義上言,後半截確是至關重要的。

其二,人們在給一個人蓋棺定論時,在內涵上,被評價者的人生後期,最可能產生新的升華與超越。在時間上,被評價者的後半生是離現時最近的,這也會使一般人產生錯覺,認為可由他的後半生推知他的前半生。

其三,也正因如此,一個人能否保持晚節、珍惜晚節,在人生的旅途上,也就是至為重要的濃厚一筆。中外一些深受《菜根譚》思想影響的企業家,據洪應明此則論點得出的結論就是——“人生最重要的是晚年”,因為這關係到人生的福禍與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