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明不傷察,直不過矯(1 / 1)

清能有容,仁能善斷,明不傷察,直不過矯,是謂蜜餞不甜,海味不鹹,才是懿德。

清廉純潔而有包容一切的雅量,仁義而有敏銳的判斷力,洞察一切而又不苛求於人,正直而又不過於矯飾,如果做到恰如其分,就像蜜餞雖由蜜糖泡製卻不太甜,海水雖然含鹽但不太鹹一樣,那就是一種高尚的美德。

仁是一種內在的道德情感,愛人則是這種情感的外顯,它必須通過顯示的行為表現出來。因而,通過什麼方式、怎樣去愛人,就成為仁德的具體行為規範。儒家提出的行為模式就是孔子提出的“忠恕”之道。南宋朱熹解釋說:“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論語集注》卷二)就是說,在以仁調節人際關係時,一方麵,對人應盡心盡力,奉獻自己的全部愛心;另一方麵,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不苛求於人。它們是以仁推己及人的兩個方麵。

“忠”是積極一方。孔子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作為“為仁之方”的行為模式,即自己所追求的、希望得到的東西,應當積極使別人也同樣得到。“恕”是消極一麵。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即當你的行為可能給他人帶來影響時,必須考慮它的後果是否能為他人接受。

推己及人內含著一個道德的標準。離開了道德的準則,以己之好惡推及人,不僅不能利人,適足以害人。因此,儒家提倡仁者愛人,特別強調愛人以道,愛之以德,推己及人,也須以道德之心推之。正己然後能推人。那麼,如何才能“正己”?孔子提出的具體措施就是“克己複禮”。具體的講便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按照禮(社會道德)的原則嚴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視聽言行即所有行為都符合於禮,克製自身與道德相違背的一切私念和欲念,從而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造就完善的道德人格,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儒家以“仁”調節人際關係,並使得幾千年來中國人的交往幾乎都遵循著它當年的步履。儒家認為仁愛是人固有的道德情感,故愛人的根本途徑就是推己之仁愛於他人,如今的三歲小兒也都能夠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要推己首先必須正己,儒家學者所追求的“君子”之方,已經成為了中國人心目中的為人最高境界;仁不是偏愛、濫愛,一團和氣,姑息養奸,而必須愛人以德,從而這種“禮”與“義”的準則始終牽製著中國人的一言一行。在以上所有的基礎之上,中國人代代相連,從而建立起了複雜而又和諧的人際關係。

某部張助理員和王助理員在一個辦公室工作,相互之間沒有什麼利害衝突,但兩人就是“合不來”,彼此間交往存有戒心,總是有一些疙疙瘩瘩的事情。後經單位領導及時反複地做工作,雙方關係才逐漸好轉。

人際交往中,人們常會欣賞一些人,彼此之間相處很融洽;同時也會疏遠或排斥一部分人,就像一些同誌所說的那樣:“我就是和某某合不來”、“我就是看不慣某人”。之所以合不來、看不慣,主要還是性格誌趣上有差異。

性格誌趣有差異,本是十分正常的;俗話說:“百人百態,千人千麵”。在軍營這個綠色方陣裏,盡管有著許多統一,但每個人也有著不同的個性,這在心理學上叫做人的個性差異。就像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一樣的樹葉,世界上也不可能有個性完全相同的人,這就構成了人際關係的錯綜複雜性。然而話又說回來,承認人與人之間在性格情趣、生活習慣等方麵存有差異,並非說有差異就不能使人與人之間建立融洽的關係和深厚的友誼。

性格愛好相同的朋友可以結交,性格不同的人同樣可以成為親密無間的朋友。19世紀的德國就有兩位性格差異很大的化學家維勒和李比希,維勒溫柔平和、有耐心、遇攻擊不動聲色;李比希則爽朗自信、勇敢好鬥,是個風風火火的人物。盡管兩人性格如同水火,但關係卻一直很好。他倆密切合作,相得益彰,共同在化學領域做出了貢獻,成為有機化學的創始人。可見性格差異並不是問題,關鍵在於如何交往合作。其實,戰友之間隻要大目標一致,誌同道合,就有了堅實的友誼基礎。至於各自的性格、情趣、愛好,大可不必強求一律。試想,倘若戰友之間都是一種情趣,都是一種性格,那會多麼單調乏味呀!大自然中,如果隻許一花一草生長,便無所謂七色世界。事實上,若能各自尊重對方的個性,保持自己的情趣,學會求大同、存小異,互相支持,互相適應,不但不會妨礙、削弱戰友間的友誼,反而會加深相互間的感情。

在尊重個性的基礎上,還要多一些寬容。能容人,是一種優秀品質。與人和諧相處就要不苛求於人,多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不要企求對方去改變性格,改變誌趣。寬容會顯示你的氣度,也會為你贏得友誼。對他人的種種過錯和缺陷可以指出來,但切不可耿耿於懷,斤斤計較。這樣彼此之間和諧相處才會有一個美好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