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凡事往好處想(1 / 1)

躁性者火熾,遇物則焚;寡恩者冰清,逢物必殺。凝滯固執者,如死水腐木,生機已絕,俱難建功業而延福祉。

一個性情急躁的人,他的一言一行都如烈火一般熾熱,所有跟他接觸的人物都被焚燒;一個刻薄寡恩的人,他的一言一行就好像冰雪一般冷酷,不論任何人物碰到他都會遭到殘害。一個頭腦頑固而呆板的人,既像一潭死水也像一株朽木,死沉沉的已經完全斷絕了生機,這都不是成大功立大業而能為社會人群造福的人。

世間有三種無法跟人共事的:第一種是性情急躁而不沉著的人,第二種是刻薄寡恩而不講情麵的人,第三種是頑固不化而堅持己見的人。性情急躁的人對於任何事都無準備,完全聽憑自己的浮躁之氣去做,毫無沉著穩重的慎謀應變,他的個性就好像一團烈火,即使他在事業上有成就,不久也會自毀前程。其次再說刻薄的人,這種人雖然有冷靜的頭腦,但是他對人對事冷酷無常,人們見到這種人都覺得不寒而栗,所以他在事業上很難有什麼建樹,因為任何人都不願意跟這種人合作。最後再說頑固不化的人,這種人遇到事絲毫不講究通融遷就,既不讓人也不做有利於人的事,他們的心性就宛如朽木毫無生氣,所以這種人根本不必談創造什麼事業。

三國時代的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水淹七軍,是何等英雄氣概。可是他致命的弱點就是剛愎自用,固執偏激。當他受劉備重托留守荊州時,孫權派人來向關羽之女為兒子求婚,關羽大怒,出口傷人,以自己的個人好惡和偏激情緒對待關係全局的大事,不計後果,導致了吳蜀聯盟的破裂。最後落個敗走麥城、被俘身亡的下場。假若關羽少一點偏激,不意氣用事,那麼,吳蜀聯盟之約不會遭到破壞,荊州的歸屬可能也會是另外一種局麵。

王蒙說:“就是知道世界上並非隻你一人存在,就是知道世界上除了你的願望還有另一種或另幾種願望,除了符合你的方向的行動以外還有逆向的及旁向的努力,事物發展的可能除了你希望的以外也還有另一種或另幾種可能,就是承認世界的狀況並不是決定於你的一廂情願。”

明·呂坤《呻吟語》:舉世都是我心。去了這我心,便是四通八達,六合內無一些界限。要去我心,須要時時省察這念頭是為天地萬物,是為我?隻大公了,便是包涵天下氣象。

隻要有了一顆公心,才能做到凡事不往壞處想,才不會把他人也想得太壞,才能驅除自私自重過於偏激的思想。

性格和情緒上的偏激,是做人處世的一個不可小覷的缺陷。它的產生源於知識上的極端貧乏、見識上的孤陋寡聞、社交上的自我封閉意識、思維上的主觀唯心主義等等。

偏激也就是刻板、偏見的毛病。即一旦產生對某個人不好的印象,怎麼都是扭轉不了,他的一舉一動都感到別扭,他的一言一行都很不舒服,總想找個茬去刺刺他,無端地攻擊他人,讓他人不舒服一些。有時,明明是對方做了好事,也總往不好方向想,總認為對方動機不對頭,出發點有問題;而對那些與自己關係好的人,不管做什麼,都感到順心舒心,有時這些人犯了錯誤,也是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態度,處理問題一點都沒原則。因為這類人待人有很強的偏見,不能一視同仁,也就處理不好人際關係。

有的人看自己是一朵花,看別人則是豆腐渣。自己渾身是優點、長處,他人滿身是缺點和短處,自己是常有理,因而當自己與他人發生矛盾或衝突時,責任總在他人一方,錯誤總是他人的,有時他也明白自己很理虧,但是由於虛榮心太強,太愛麵子,因而強詞奪理,無理狡辯,一有矛盾、爭執,總與他人鬧個天翻地覆,這樣一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不僅化解不了。反而向激化方向發展。

因此人們要善於克服自己的偏激思想。過於偏激使人囿於自己的一孔之見,使人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問題,使人懶於思索問題、拒絕接受新的東西,使人難於得出正確的判斷和結論,使人越來越無知和愚昧,使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總之,為偏激思想纏身的人是很不容易理解他人的。

有這樣一個“黑色幽默”:兒子在十二三歲時,與自己的父親親密無間,認為自己的父親最偉大;十七八歲時,便與父親鬧別扭,總認為父親是老頑固;三四十歲時,遇到了問題便想,是否與那個老家夥商量;五六十歲時,終於發現父親的一生是十分有價值的,他應該是自己的榜樣;臨死前,兒子長歎,自己的父親是天底下最有學識、有遠見,最可尊敬的父親!

這說明什麼?說明了消除偏激的確重要,就是為了要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隔閡,為了要消除代與代之間的溝渠,是為了和諧、一致,為了進步和發展,所以越是開放的社會就越需要克服這種偏激的思想,善於理解他人,凡事往好處想,隻有這樣才能避免無事生非,自尋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