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不斷為自己補充養分(1 / 2)

自我提高篇

子弟者大人之胚胎,秀才者士夫之胚胎。此時若火力不到,陶鑄不純,他日涉世立朝,終難成個令器。

小孩就是大人的前身,學生就是官吏的前身,假如在這個階段磨煉不夠,也就是教養學習的成績不好,那將來踏入社會做事時,就很難成為一個有用人才。

這個世界是個競爭的世界,有人的地方就有競爭。你要問別人:“競爭靠什麼?”十個人有九個會告訴你:“靠實力。”鄧小平同誌的那句“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才是好貓”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但實力不是憑空而來的,也不會自己生長,它就像是一棵樹、一盆花,需要你不斷地給它澆水,給它施肥,不斷地為它補充成長所需要的養分。這個過程,對於我們而言,就是學習。

古往今來,成功的人無不重視學習,也大都勤於學習、善於學習。

晉平公是春秋末期晉國的君主。他晚年的時候想學一些知識,可是總覺得自己已經老了。有一天,他向樂師師曠求救說:“我現在已經七十多歲了,很想學些知識,恐怕太晚了吧?”師曠回答:“晚了,為什麼不點蠟燭呢?”晉平公沒有聽懂他的話,生氣地說:“哪有為臣的這樣戲弄君王的!”師曠說:“我怎麼敢跟您開玩笑!我記得占人說過:少年時愛好學習,就像日出的光芒;壯年時愛好學習,就像太陽升到天空肘那樣明亮;到老年還能愛好學習,就像點燃蠟燭發出的亮點。蠟燭的亮光雖然微弱,但同沒有燭光在昏暗中愚昧地行動相比較,哪一個更好一些呢?”晉平公點了點頭說:“你說得真好!我已經明白了。”

李嘉誠在香港十大財團的排行中位居榜首,是一位名揚四海的超級豪富,在香港經濟界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有一位外商曾經問他:“李先生,您成功靠什麼呢?”李嘉誠答道:“靠學習,不斷地學習!”

我們不可能比晉平公還老,也不可能比李嘉誠實力還強,他們都如此熱愛學習,我們為什麼不趁年輕趕快抓緊時間學習呢?

古時候有位高人在給慕名前來求學的人第一次講道理時,先拿了一滿杯黑顏色的水,然後再往這杯子裏倒清水。杯子裏的水不斷外溢,而杯中的水仍然有黑顏色混在其中。這時,高人對求學者說:“要想得到一杯清水,必須先倒掉髒水,洗淨杯子,學習也是如此。”法國生理學家貝爾納說:“構成我們學習上最大障礙的是已知的東西,而不是未知的東西。”確實,有些時候,不是我們學不懂,而是我們腦袋裏固有的東西在排斥那些新的知識。很多人看書,喜歡畫重點,但實際上,畫來畫去畫的都是早就懂的東西,不懂的東西不會覺得有道理,感覺它沒有道理也絕對不會去畫。其實,畫重點沒有錯,就怕你反過來再看的時候還看這些畫過的東西。這樣看來看去,很難學到什麼新東西,因為忽略了真正不懂的東西。學習要從放棄開始,這樣說可能多少有一點玄乎的味道,但不是沒有道理。

拿破侖·希爾在成功之前,曾利用20年的時間幫助鋼鐵大王卡耐基工作,這期間他一分錢的報酬也沒有,在幫助卡耐基的同時,也幫助了他自己,他本人在成功學研究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台灣成功大師陳安之在成功之前,也長期在美國幫助世界成功學大師安東尼工作,在幫助安東尼的同時,他也學到了成功學的真傳,最後終於獲得巨大成功。其實,不論是成功者還是失敗的人,不論是比你強的人,還是比你差的人,每個人都有我們值得學習的地方。要成功,必須要學習成功者的經驗,同時你也必須了解失敗者做了哪些事情,讓自己不要犯那些錯誤,隻有這樣,你才能更快地走向成功。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學習也必須要把握一定的原則,掌握一定的方法。否則亂學一通,不僅沒有效果,學錯了可能還有害。

因此,勤於學習、善於學習,不但是一個現代人立足於社會的基礎,也是一個人成為大器的必由之路。當然,要想成大器,除了勤於學習、善於學習之外,還一定要有正確的學習態度。

首先是不斷積累。孔子認為,學習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他說:“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意思是說好比堆山土,隻差一筐土便成山了,如果就不幹了,不成為山,這是因為自己停下來了。好比是平地,盡管剛倒下一筐土,要繼續往上堆,還得自己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