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長富貴叢中的,嗜欲如猛火,權勢似烈焰。若不帶些清冷氣味,其火焰不至焚人,必將自煉矣。
生長在富豪權貴之家的人,他們的欲望像猛火一樣強烈,他們的權勢像烈焰一樣灼人。如果不時時給他們一些清醒的觀念加以調和的話,即使這些欲望和權勢的火焰不會焚燒他人,也終將他們自己灼傷。
在這個有著太多誘惑、太多欲望、太多競爭的人生路上,憂鬱、彷徨、無奈相伴相隨。誰不想生活舒適,事業有成,最好是票子、房子、車子一個都不能少,可為之奮鬥的手段必須是合法的。如果這能稱之為欲望的話,想必每個人心中多少總有一點。
顯然,人的欲望是很難去滿足的。當一個人得到他的欲望時,他會以一種更加複雜的心理去編織更大的欲望,然後再繼續追求,永無休止。人總是不斷塑造自己的夢想,因為有了欲望才有追求。但當欲望成了一種無法企及的夢想之後,就容易消極、沉淪,導致思想的墮落。其實欲望就像一張漁網,小一點,每次都會有所收獲。如果大到無邊際,不小心把自己拖入水中都未可知。
釋尊說過:痛苦的原因不外乎源於自私貪婪的欲求,以及事物無法與我們的精力和環境的改變相配合。
沒有比釋尊更透徹地體驗到人類的痛苦了。讓我們深入去了解釋尊的一生,以及他如何參透人世痛苦的原因與解決之道。
釋尊未出家前貴為一個王子,擁有富麗堂皇、終身備受嗬護的宮廷生活,他不愁苦,隻有安逸和奢華,終日有美麗的女仆服侍,官中樂師、誘人的舞者忙於取悅他,擁有任何一個正常入所能享受的極限,但他身為王子,生活仍感到空虛。
有一天,世尊到宮外遊玩時,看到四種景象,或許這對其他人而言不過是普通的現象罷了,但卻帶給他很大的衝擊——他分別遇到一個老人、一位病人、一個死人及一個化緣的僧侶。他對這四種現象印象深刻,因為這是他生平第一次見到的景象,他悟出生命原是由苦難堆砌而成的。前三種景象提醒他老年、病痛及最終的死亡是人世間不可避免的宿命,他也不例外。
但是僧侶的出現,讓他重新喚起希望,給予他靈感和勇氣來放棄王位及世間所有的享樂,去尋找真理,以拯救在痛苦深淵中的生靈。
一天晚上,釋尊決定放棄物質享受,去探索宇宙間人類生存意義的解答。他悄然離開皇宮,身上隻穿著一件單袍,整整六年之久,他四處漂泊,不知道自己要去哪裏及在哪兒歇腳。他沒有同伴,除了路人施舍的食物之外,沒吃過一頓正餐,像乞丐般,他手持破碗進食。過慣了奢華生活的他,在第一眼看到窮人施舍他的粗劣雜菜時,差點忍不住甩掉,但他忍受一切——粗食、熾陽、豪雨及在濕冷的森林中渡夜——赤足跋山涉水,為真理不斷地訪求老師。
最後,終於讓他在菩提樹下悟出真理。在此過程中,他分享貧苦大眾的人生經驗,領悟到貪欲不隻來自於奢華的生活,更來自藉苦行磨練心智以獲得智慧和自由的迷思,他差點死於刻苦的自我磨練,但事實證明,苦行對悟道並無絲毫助益,他也曾試著與最好的老師學習,但卻得不到他想要的解答,最後他體驗出必須靠自己去尋求真理,他放棄對自我折磨並采取“中庸之道”,避開極度的奢華或自我虐待。本著堅忍不拔的毅力和決心,藉自製的功夫而成為萬世景仰的釋尊。
人類的敵人是私心,所有罪惡緣此而生。人總是渴求快樂與財富,以為快樂是建立在欲望的滿足上。這種想法在物質主義的社會更為風行,當無害的欲求帶來某種程度的快樂時,不應該以為感官的滿足是最大享受,或是快樂的惟一泉源。抱持這種想法的人所過的生活是空虛縹緲的,如同追逐彩虹式的生活,顯然不切實際。
有些事物帶給人快樂,不想讓它輕易溜走;有些事物則給人痛苦,令人避之唯恐不及。除非我們能控製自己的欲望及厭惡感,否則,禍端總是接踵而至。欲望和反感彼此牽連,一會兒行為是反感所驅使,一會兒又是欲望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