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9章 保持自我的純真本性(1 / 1)

羈鎖於物欲,覺吾生之可哀;夷猶於性真,覺吾生之可樂。知其可哀,則塵情立破;知其可樂,則聖境自臻。

一個終日被物欲困擾的人。總覺得自己的生命很悲哀;隻有留戀於純真本性的人。才會發覺生命的真正可愛。明白受物欲困擾的悲哀之後,世俗的情懷就可以立刻消除;明白留戀於真摯本性的歡樂,聖賢的清高境界自然到來。

《菜根譚》中的這段話告訴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要奔忙於物質的世界而荒蕪了自己的心靈家園。確實,現代人太忙,幹什麼都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大人們忙升官,孩子們忙升學,青年人忙充電,老年人忙爬山,男人忙,女人忙……真是舉國上下一片忙。如果當時間的列車突然急刹車,忙得不可開交的人們突然一下閑了下來,許多人會有同一種如同暈車般的感覺,那就是內心空虛。

有句話叫“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我們的處境證明這句話反過來說也是正確的,在整日不得閑的時候,我們忽略了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快樂。

我們在整天忙著賺錢,物質財富得到極大豐富的今天,住在裝飾得如同皇宮般金碧輝煌的鋼筋水泥結構中,各種娛樂設備應有盡有,卻總感到丟失了點什麼,總感到心裏特別空虛,總感到生活如同一潭死水一樣沒有生氣,如同沒放鹽的飯菜一樣沒有滋味。我們隻顧著經營身體賴以寄存的有形的家,卻把心靈的家園荒蕪了——我們把心丟了。而心是人的主宰,是人區別於動物的惟一身份證明。馬牛是沒有心的,它們奔波勞碌,方才換得一把糧草,終其一生,都是為了糧草而活。如果人的行為離開心的正確指導,如果人的心靈家園荒蕪,僅為了衣食而奔波,與動物又有何差別呢?

於是乎有人到處尋找自己丟失多時的心,尋找昔日的感動與激情。有人去歌廳、迪廳尋找,有人到酒場上尋找,甚至有人動用高科技手段到網上找。可最終都一無所獲。一味在物質世界裏尋求無異於緣木求魚,一味在名聲、權力、財富、享樂中尋覓,隻能使心靈更加荒蕪。

有人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自己整天吃山珍海味、生猛海鮮,卻不如天天背著窩頭爬山的老年人活得充實,為什麼自己兩口子穿戴都是名牌,卻不如穿粗戴俗的老年人夫妻恩愛,過得有滋味。其實,老年人生活充實而富有激情也沒有什麼秘方。正如他們所說“我亦無他,惟心細耳”。如果我們真能和老年人一樣閑暇時種竹澆花,下班後夫妻雙方牽手把家還,飯後到公園中散散步。我們也能像以前一樣感到充實,感到有激情,感到生活的樂趣,也能找回自己丟失的心。俗話說:“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快樂其實就在我們身邊,隻不過我們沒有用心體味罷了。

其實,生活中情調要靠自己去創造,與其苦苦地去追尋,不如先細心體會眼前實在的快樂。樂趣並不在遠處,就在眼前,何必舍近求遠?我們往往在山間海崖追尋青鳥,卻不知青鳥就在窗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