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要以理服人(1 / 2)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聖人治大國就猶如加工一道美味的小菜一樣輕而易舉、得心應手。用“道”來治理天下,那鬼怪就不敢鬧事了。不是鬼怪不鬧事,是因為鬼怪鬧事也傷害不了人。鬼怪鬧事傷害不了人,聖人也不會傷人。這兩者都不傷人,所以,百姓都接受道德而天下太平了。

《道德經》雖然隻有五千個字,但涉及到的問題真可謂包羅萬象,而且,每個問題的提出和論證雖然不過寥寥數語,卻無不深邃精辟,往往能入木三分。如何治理一個大國?這也是個討論了成千上萬次的古老話題,同時,也是人類的最優秀人物腳踏實地地尋找和實驗了成千上萬年的古老實驗。但國家的治理與人類社會的其他事物一樣,似乎是一個永遠也不能獲得妥善解決的問題。看樣子,隻要國家存在一天,如何治國就是一個無法逃避的問題,每個人都有責任貢獻出自己的思想和智慧。

在這一章,老子把治理一個大國形容為煎小魚,他說:“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個比喻實在非常有趣,以至於深刻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政治家們。車載說:“這一段話就治國為政說,從‘無為而治’的道理裏麵,提出無神論傾向的見解。無為而治的思想,是老子無為的主張在政治上的運用。老子很看重‘無為’提出‘為無為’提出‘無為而無不為’反複說明這個道理,多方運用這個道理,這是他的‘道法自然’見解的發揮。它把這個道理運用在治國為政一方麵,主張‘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當‘民忘於治,若魚忘於水’就不需要再用宗教來輔助政治而謀之於鬼,於是鬼神無靈了。鬼神不再有任何作為,是為政的人‘無為’的結果,符合於‘道法自然’的無為的規律。這是他提出無神論傾向的一個方麵。”這句話喻示著統治者為政的關鍵所在,在於不擾害百姓,安靜無為,反之,災禍就要來臨。一個國家的領導要保證國泰民安,那麼執政者就得謙虛謹慎,嚴肅認真,應該以客觀規律來執政,不能以主觀意誌隨意左右國家政治,這句話說的就是治國謀略。如果以個人的主觀願望去改變社會,朝令夕改、朝三暮四、忽左忽右,老百姓就會無所適從,國家就會動亂不安。相反,如果國家製定的政策法令能夠得到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就會收到富國強兵之效。

煎小魚雖然是極普通的工作,卻寓意深長。我們知道,處理一條大魚並不困難,隨便你怎麼處理,都會做出來一道大菜。但小魚本身價值已很小,如果處理不善,則小魚除了一堆小刺外什麼都沒有。

河上公注:“烹小魚,不去腸,不去鱗,不敢撓,恐其糜也。”可見,處理小魚的要點便是簡單,越簡單越好,差不多把小魚完整地烹製是最好的方式。在老子眼裏,一個無所作為的大國也許跟一個無所作為的家庭沒有不同,它們都應該在自然無為和與世無爭中獲得存在。也就是說治理一個國家就像烹調一條小魚,或是一道精美的小菜,需要按規律、按步驟一點點地來,既不能著急,也不可亂動。因為著急了,就會亂了分寸;亂動了就會攪得一塌糊塗。如果一個國家的所有人都擁有這樣的心境,都有這樣的覺悟,那又何愁國家不興旺昌盛呢?治理一個國家是這樣,管理一個企業也是一樣的,隻要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以淨化人們的心靈作為企業管理的根本和風尚,又何愁企業不發展壯大呢?

老子把人類與自然界的和諧相處,稱為“兩不相傷”。是的,人與物、人與自然、人與人,隻有處於兩不相傷的狀態中,不但天地萬物均各得其所,人類亦可以心安理得。

具體到一個人,如果能將自己的行為以道德的範疇為基準,時刻將大道的德性緊存在心裏,用它作為指導自己為人處世的法則,那又何愁自己不被他人敬仰,又何愁自己不能成為聖明的領導者呢?

“智慧應用一”

我國著名的紅頂商人胡雪岩就是把道德置於自己心靈之中的典範。

胡雪岩的錢莊開業不久,接待了一位存入阜康錢莊一萬兩銀子卻既不要利息,也不用存折的特殊客戶。這位客戶就是那位綠林軍軍官羅尚全。他將銀子存入胡雪岩的阜康錢莊,既不要利息,也不要存折,一是因為相信阜康錢莊的信譽,他的同鄉劉慶生經常在他麵前提起胡雪岩,而且隻要一提起來就讚不絕口。二來也是因為自己要上戰場,生死未卜,存折帶在身上也是一個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