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永遠不要認為別人一無是處(1 / 2)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道”是庇蔭萬物之所,善良之人珍貴它,不善的人也要保持它。

美好的言辭可以換來別人對你的尊重;良好的行為可以見重於人。

不善的人怎能舍棄它呢?

所以在天子即位、設置三公的時候,雖然有拱璧在先駟馬在後的獻禮儀式,還不如把這個“道”進獻給他們。

自古以來,人們所以把“道”看得這樣寶貴,不正是由於求它庇護一定可以得到滿足;犯了罪過,也可得到它的寬恕嗎?就因為這個,天下人才如此珍視“道”。

本章再一次宣揚“道”的好處和作用。老子認為,道隱於萬物之內,主導著萬物由生到滅的全過程,清靜無為的“道”,不但是善良之人的法寶,就是不善的人也必須保有它。所以有人認為,這一章的新意就在於指出世人在“道”麵前應該一律平等。“道”保護善人,但也不拋棄不善人,它有求必應,有過必除。這是“道”的可貴之處。

“道”是天地間最可寶貴的。所以可貴就在於“求以得,有罪以免邪?”這就是說,善人化於道,則求善得善,有罪者化於道,則免惡入善。“道”並不僅僅是為善良之人所領悟,不善人並不被道所拋棄,隻要他們一心向道,深切體會“道”的精髓要義,即使有罪過也是可以免除的。老子在這裏給人們包括有罪之人提供了新的出路,還是很有意義的。這種想法與孔子所言“君子過而能改”的說法是有相近意義的。君子不怕犯錯誤,隻要能認真改正,就不算錯誤,而且,這隻是君子才可以做到的。老子則從主客觀兩個方麵為有錯者提供了出路,“道”不嫌棄犯罪之人,肯定會給他改錯的機會;而犯罪者本人也必須體道、悟道,領會道的真諦,主客觀這兩方麵的條件缺一不可。

“智慧應用一”

1921年,路易斯·勞斯出任星星監獄的獄長,那是當時最難管理的監獄。可是在二十年後勞斯退休時,該監獄卻成為一所提倡人道主義的機構。當勞斯被問到使監獄改觀的原因時,他說:“這都要歸功於我已經去世的妻子——凱瑟琳,她就埋葬在監獄外麵。”

在勞斯成為獄長的時候,每個人都警告凱瑟琳千萬不要踏進監獄,但這些話並沒有擋住凱瑟琳。第一次舉辦監獄籃球比賽時,她帶著自己的三個可愛的孩子走進體育館,與服刑人員坐在一起。她的觀點是:我要與丈夫一道關照這些人,我相信他們也會關照我,我不必擔心什麼。

那些服刑人員中有一個被判定有謀殺罪的犯人瞎了雙眼,凱瑟琳知道後便去看望他,並且幫他學習“點字閱讀法”。凱瑟琳在獄中還遇到過一個聾啞人,為了與他交流,她到學校去學習手語。在1921年至1937年期間,她經常造訪星星監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