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做人做事知足常樂(1 / 2)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僵。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含德深厚的人,比得上初生的嬰兒。

蜂蠍毒蛇不咬傷他,凶鳥猛獸不搏擊他。

他筋骨柔弱拳頭卻握得很牢固,他還不知道男女交合但小生殖器卻自動勃起,這是精氣充足的緣故。他整天號哭,但是他的喉嚨卻不會沙啞,這是元氣淳和的緣故。

認識淳和的道理叫做“常”,認識常叫做“明”。貪生縱欲就會有災殃,用心機主使和氣就會僵硬,滅亡。過分的強壯就趨於衰老,這叫做不合於道,不合於道很快就會死亡。

在這一章裏,老子重在講人的行為,老子好像是在講道論德,其實更準確的說是在給我們講述做人做事的道理。

老子講赤子的特點是柔弱不爭和精力未散,其核心還是“和”。它以“和光”與“衝氣”與“嬰兒”來說明“和”,都是在談統一,都是在談“混成”的狀態。“和光”就“複歸其明”,意思是說,當光射到了物件的時候,有射到的一麵與射不到的另一麵,“和其光”是把兩者統一起來,回複到“明”的“混成”的狀態。“衝氣”是萬物的開端,萬物含有負陰、抱陽的兩方麵,兩者經常是統一的,表現出用之不盈無所不入的作用。

嬰兒是人的開端,少年、壯年、老年都以之為起點,但嬰兒渾沌無知,與天地之和合而為一。“和”所表示的統一,包含著對立在內,是有永恒性的,所以說“知和曰常”。老子承認“萬物並作”的世界的多樣性和普遍存在的矛盾,對社會上存在的占有、掠奪、欺詐、征戰的狀況極為悲憤,把統一看成他所要追求、所要恢複的事物的常態。老子在這裏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來證明這一觀點的真意。他說,你看剛出生不久的嬰兒,非常的柔弱,可是有父母的看護,任何毒蟲猛獸都無法傷害他。他雖然沒有力氣,但小拳頭握得挺緊。雖說他還沒有明白男女之事,但小小的生殖器卻撅得挺高。這是怎麼回事?元氣充沛。有涵養、遵循大道的人就可以像嬰兒一樣抱元守一,使自己的精力不外泄,這就是有道德修養。但是我們更多的人卻不是這樣的,錢財多的人,內心深處最感貧窮,因為他的物欲太旺盛,總是無法被滿足;想活得長久的人,偏偏很快地死掉,因為他由於過分的珍惜身體導致內心受到壓迫。這就是物壯則老,物極必反,一旦事物走到了盡頭,超越了界限,就會向反麵發展。

老子在這一章又一次告誡我們做人做事要有節製,要知道滿足,萬不可以過度的放縱自己的欲望,否則就會物極必反,給我們自身帶來無法彌補的損失,就會背離大道的宗旨,最終走向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