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千裏之行,始於足下(1 / 2)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複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也。

局麵安定時容易保持和維護,事變沒有出現跡象時容易圖謀;事物脆弱時容易消解;事物細微時容易散失。

做事情要在它尚未發生以前就處理妥當;治理國政,要在禍亂沒有產生以前就早作準備。

合抱的大樹,生長於細小的萌芽;九層的高台,築起於每一堆泥土;千裏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

有所作為的將會招致失敗,有所執著的將會遭受損害。

因此聖人無所作為所以也不會招致失敗,無所執著所以也不遭受損害。

人們做事情,總是在快要成功時失敗。

所以當事情快要完成的時候,也要像開始時那樣慎重,就沒有辦不成的事情。

因此,有道的聖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難以得到的貨物,學習別人所不學習的,補救眾人所經常犯的過錯。

這樣遵循萬物的自然本性而不會妄加幹預。

在這一章,老子仍然是談自己對生活的態度,談事物發展變化的辯證法。由於與上一章聯係起來讀,也可以說又返回到“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的道理。老子認為,大的事物總是始於小的東西而發展起來的,任何事物的出現,總有自身生成、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人們應該了解這個過程,對於在這個過程中事物有可能發生禍患的環節給予特別注意,杜絕它的出現。從“大生於小”的觀點出發,老子進一步闡述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說明“合抱之木”、“九層之台”、“千裏之行”的遠大事情,都是從“生於毫末”、“起於累土”、“始於足下”為開端的,形象地證明了大的東西無不從細小的東西發展而來。同時也告誡人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必須具有堅強的毅力,從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業。

無論做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還是做世界上最難的事情,都少不了“堅持”二字。沒有堅持不懈的精神,最容易的事情就會變難;有了堅持不懈的精神,最困難的事情就會變容易。

老子依據他對人生的體驗和對萬物的洞察,指出“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許多人不能持之以恒,總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時候失敗了。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麼?老子認為,主要原因在於將成之時,人們不夠謹慎,開始懈怠,沒有保持事情初始時的那種熱情,缺乏韌性,如果能夠做到“慎終如始,則無敗事”。老子認為,一個人應發揮智能或技能的最佳狀態,隻有在心理平靜的自然狀態下才能做到。總之,在最後關頭要像一開始的時候那樣謹慎從事,就不會出現失敗的事情了。

老子主張“無為”、“無執”,實際上是讓人們依照自然規律辦事,樹立必勝的信心和堅強的毅力,耐心地一點一滴去完成,稍有鬆懈,常會造成前功盡棄、功虧一簣的結局。

雨滴穿石,並非依靠猛勁兒,而是靠持之以恒的滴落;千裏之行,並不是一天到達的,而是一步步堅持不停的向前邁動的結果。所以,我們要依靠大道的自然規律,不要強求,隻要堅持謹慎,就可以成功。

堅持是成功的關鍵。

彭端淑在《為學》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四川邊遠地區有貧富懸殊的兩個和尚,都想到南海朝聖,富和尚幾年間一直打算雇船順江而下直到南海而最終沒有去成;窮和尚卻憑著一隻盛水的瓶和一隻討飯的缽,步行到達了南海並且勝利返回。

“智慧應用一”

有這樣一個故事:

某山區有個廢棄的礦井。本來,礦工們在遺棄它時,將它的入口堵死了,但時長日久,風刮雨淋,堵死的礦井口坍塌了,露出一個黑糊糊的洞來。兩個在山上放牛的男孩子發現了洞口,對洞內的未知世界十分好奇,很想到洞內看個究竟。於是,他倆舉著火把,鑽進洞裏去。呈現在他倆眼前的是一個新奇的世界。礦井極深極長,且縱橫交錯,很像一個地下迷宮。兩個男孩一時興起,就順著一條偏井走了進去。

不一會兒,火把燃盡了,他倆頓時置身於無邊的黑暗和冷寂之中。兩人都有些害怕了,慌忙往回走。但是,他倆卻找不到洞口。恐懼和焦慮越來越甚,他倆在裏麵盲目地左衝右突……3天後,孩子的父母在礦井裏找到了這兩個男孩的屍體。他倆的屍體在一個偏井裏,離主井的出口不到50米。法醫屍檢時說,這兩個男孩不是死於饑餓和寒冷,依據他倆的生理能量,完全可以走出井獲救。分析的結果,這兩個男孩是死於心理的恐懼和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