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要做到各盡其職(1 / 2)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江海所以能夠成為百川河流所彙往的地方,乃是由於它善於處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夠成為百川之王。

因此,聖人要領導人民,必須用言辭對人民表示謙下,要想領導人民,必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們的後麵。所以,有道的聖人雖然地位居於人民之上,而人民並不感到負擔沉重;居於人民之前,而人民並不感到受害。

天下的人民都樂意推戴而不感到厭倦。

因為他不與人民相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和他相爭。

在這一章,老子非常具體地談到了統治者管理國家和統治人民的正確方法,其意見新穎、獨特、高明、策略,老子之後再沒有人能夠發明出如此出色的政治設想了。

首先,老子按照他的一貫論述方式,先從物理世界的現象開始進入主題,他說:“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卑下是老子所熱烈讚美的事物表現,所有在自然界中能夠主動使自己置身於卑下地位的東西,在老子看來都是偉大的存在。所以,老子始終讚美能夠為萬物而貢獻出自己的力量而自己卻默默地處於卑下地位的道路以及水,《道德經》一書就是以道為骨幹而全麵展開。老子對水的著墨雖然不多,但能夠與道相提並論的則隻有水。在本章,老子通過對江海吸收和融彙了千川百穀的事實,說明了地位卑下才能獲得萬物的擁戴,能夠成為百穀之王。

由江海而討論到國家的領導者,老子認為現在的國家領導者往往試圖以嚴刑酷法來確立自己以及國家的權威,無疑是走錯了路線,致使國家的治理情形每況愈下。他指出:“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如果想要立身於人民之上,就一定要用言辭來表示自己卑下;如果要走在人民的前頭,就要把個人的私利放到後麵。這些話也許並不算什麼高深的哲理,根據現代人類學提供的資料和做出的推測,可以姑且相信,在人類曆史上,確實曾經存在著那樣一個時期,那時的氏族公社統治者們作為一個血緣大家族的族長或血緣聯合體內的酋長,僅僅具備一點人格方麵的權威,他們要使自己的威望保持長久,就要像老子所說的那樣,以卑下來表現自己謙虛,來表示自己的地位不但沒有超越群體,反而更加低下;他們如果想要走在前麵引導和領導人民,便需要把個人的利益放在人民利益之後,不如此,在一個人民大眾尚沒有完全交出自己權力的時代,他們很容易就會被轟下台,甚至被殘酷地處死也是很平常的事。

老子在這一章中為我們詳細闡述了如何才能得到人民的擁護,更為我們說明了領導者應具備的品德。江海之所以能成為百川之王,就是因為它將自己處在一個低下的位置上。從智慧的角度來講,江海是非常謙虛廉正的,總是以低姿態高標準要求自己,不自視偉大,不以大欺小,所以才能得到萬流的敬仰和擁護,也最終成為無人能爭的萬流之王。

由此引申到我們做人處世,我們做人處世也是同樣道理,大到治理一個國家,小到不足幾個人的小公司,都是一樣的。身為君王,要想國家昌盛發達,成為萬民所景仰的聖賢之君,就應該有江海一樣的胸懷和品行,做到真正的謙虛和廉正,時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體賢下士,不妄自尊大,不是自己高高在上而不可一世,這樣人民就不會感覺到沉重,也不會使人民受到妨害,就會得到人民的擁戴而不會遭到反對。因而也就沒有人想與我們爭鬥,因為任何人都無法與我們抗衡,我們的背後是天下人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