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多智。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古代善於為道的人,不是教導人民知曉智巧偽詐,而是教導人民淳厚樸實。
人們之所以難於統治,乃是因為他們使用太多的智巧心機。
所以用智巧心機治理國家,就必然會危害國家;不用智巧心機治理國家,才是國家的幸福。
了解這兩種治國方式的差別,就是一個法則。經常了解這個法則,就叫做“玄德”。
玄德又深又遠啊!和具體的事物歸複到真樸,然後才能極大地順乎於自然。
本章有“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數句,從文字的表麵意思上去看,很容易得出“為統治階級出謀劃策,而且謀劃的都是陰險狡詐之術”的結論。自古及後的封建統治者對人民群眾實行“愚民政策”,與老子“非以明民,將以愚之”不能說毫無幹係,但並不能得出直接的結論。因為就老子的本意來講,他絕對不是為迎合統治者的需要而提出一套愚民之術的。正如陳鼓應所說,“老子認為政治的好壞,常係於統治者的處心和做法。統治者若是真誠樸質,才能導出良好的政風,有良好的政風,社會才能趨於安寧;如果統治者機巧黠滑,就會產生敗壞的政風。政風敗壞,人們就相互偽詐,彼此賊害,而社會將無寧日了。居於這個觀點,所以老子期望統治者導民以‘愚’。老子生當亂世,感於世亂的根源莫過於大家攻心鬥智,爭相偽飾,因此呼籲人們揚棄世俗價值的糾紛,而返璞歸真。老子針對時弊,而作這種憤世矯枉的言論。”老子希望人們不要被智巧、爭奪搞得心迷神亂,不要泯滅原始的質樸、淳厚的人性,要因順自然,而本章所講的“愚”,其實就是質樸、自然的另一表述詞句。
世間萬事萬物都有它的本質和規律,所以我們人類隻有順應自然規律,而不能妄自隨意改變。萬事萬物也不會因為我們是萬物之靈,或是因為我們的地位高低就有所改變或順從,在這個規律麵前,人與物、人與人都是平等的,無親無疏,無遠無近,無高低與富貴之分,全都要依從它的法則。
老子認為人應該取法天地自然。自然界的水流花開,鷹飛魚躍,春華秋實,這一切都不是刻意追求的結果。大自然是無意識的,但處處充滿了生機;天地並不想去實現什麼,但又樣樣都實現了。人類何不像大自然這樣以“無為”的態度對待一切呢?處處順應自然的規律,不背離自然去追求個人目的,這樣反而能達到自己的目的——老子把這叫做“無為而無不為”,表麵上什麼都沒有幹,其實什麼願望都實現了。難怪從曆代當權者到今天的企業家,都對“無為而無不為”感興趣了,這也許是中國一種最特殊最神秘的管理手段。
“智慧應用一”
有一對夫妻,下崗後開了家燒酒店,自己燒酒自己賣,也算有條活路。
丈夫是個老實人,為人真誠、熱情,燒製的酒也好,人稱“小茅台”,有道是“酒香不怕巷子深”,一傳十,十傳百,酒店生意興隆,常常是供不應求。
看到生意如此之好,夫妻倆便決定把掙來的錢投進去,再添置一台燒酒設備,擴大生產規模,增加酒的產量。這樣,一可滿足顧客需求,二可增加收入,早日致富。這天,丈夫外出購買設備,臨行之前,把酒店的事都交給了妻子,叮囑妻子一定要善待每一位顧客,誠實經營,不要與顧客發生爭吵……
一個月以後,丈夫外出歸來。妻子一見丈夫,便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神秘兮兮地說:“這幾天,我可知道了做生意的秘訣,像你那樣永遠發不了財。”丈夫一臉愕然,不解地說:“做生意靠的是信譽,咱家燒的酒好,賣的量足,價錢合理,所以大夥才願意買咱家的酒,除此還能有什麼秘訣。”
妻子聽後,用手指著丈夫的頭,自作聰明地說:“你這榆木腦袋,現在誰還像你這樣做生意,你知道嗎?這幾天我賺的錢比過去一個月掙的還多。秘訣就是,我給酒裏兌了水。”
丈夫一聽,肺都要氣炸了,他沒想到,妻子竟然會往酒裏兌水,他衝著妻子就是重重的一記耳光。他知道妻子這種坑害顧客的行為,將他們苦心經營的酒店的牌子砸了,他知道這將意味著什麼。
從那以後,盡管丈夫想了許多辦法,竭力挽回妻子給酒店信譽所帶來的損害,可“酒裏兌水”這件事還是被顧客發現了,酒店的生意日漸冷清,後來就不得不關門停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