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哀兵必勝(1 / 2)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用兵的人曾經這樣說,“我不敢主動進犯,而采取守勢;不敢前進一步,而寧可後退一尺。”

這就叫做雖然有陣勢,卻像沒有陣勢可擺一樣;雖然要奮臂,卻像沒有臂膀可舉一樣;雖然麵臨敵人,卻像沒有敵人可打一樣;雖然有兵器,卻像沒有兵器可以執握一樣。

禍患再沒有比輕敵更大的了,輕敵幾乎喪失了我的“三寶”。

所以,兩軍實力相當的時候,悲痛的一方可以獲得勝利。

本章講的是用兵打仗的事情,從本章內容看,老子是反戰的。他認為,如果是被迫卷入戰爭,就應該采取完全的守勢,這是他把謙退忍讓、無為靜柔的哲學思想,通過軍事再次表述出來。

焦宏《老子翼》引呂吉甫曰:道之動常在於迫,而能以不爭勝。其施之於用兵之際,宜若有所不行者也。而用兵者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則雖兵猶迫而後動,而勝之以不爭也,而況其他乎。何則?主逆而客順,主勞而客逸,進驕而退卑,進躁而退靜。以順待逆,以逸待勞,以卑待驕,以靜待躁,皆非所敵也。所以爾者,道之為常出於無為,故其動常出於迫,而其勝常以不爭,雖兵亦由是故也。誠知為常出於無為,則吾之常無行,其攘常無臂,其扔常無敵,其執常無兵,安往而不勝哉?苟為不能出於無為,知主而不知客,知進而不知退,是之謂輕敵,輕敵則吾之所謂三寶保而論之者,和於喪矣。故曰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夫唯以不爭為勝者,則未有能勝之者也。故曰: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張鬆如認為,“今人或謂老子以退為進的方針,在軍事方麵,則表現為以守為主,以守取勝的主張。這條總的作戰原則是不對的,但老子提出的不可輕敵和雙方兵力差不多相等的條件下,悲憤的一方將獲勝等見解,還有它合理的地方。”

戰爭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所以老子不讚成動用武力發動戰爭,這一章開篇便體現了這樣的思想。但到了必須戰鬥的時候又不得不戰。因此又提出了“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我命”,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哀兵必勝。

也就是說,決定戰爭勝負不僅在於兵力等有形的因素,更在於天時、地利、人和等無形的條件。誰悲觀誰把問題看得嚴重一些,誰的準備就能充分,對風險的規避就能做得好些;反之,誰樂觀誰看問題輕率一些,誰將會準備不足、所冒的風險也將大些。因此可以說,兩軍未戰而勝負已定。似乎也可以這樣總結:勝利的一方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地點,打了一場適當的戰爭。

老子講述我們打仗的目的其實不為打仗,雖然它也可以包括打仗。老子更重要的是在說為人處世的道理。其實我們無論是做什麼事,都不能狂妄自大、浮躁輕敵。那我們的敵人是誰呢?老子曾經告訴過我們,所有與我們對立的都是敵人,所有我們要征服的都是敵人。但是我們真正的、最大的敵人其實是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