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以心交心,以心換心(1 / 2)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我的話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但是天下竟沒有誰能理解,沒有誰能實行。

言論有主旨,行事有根據。正由於人們不理解這個道理,因此才不理解我。能理解我的人很少,那麼能取法於我的人就更難得了。

因此有道的聖人總是穿著粗布衣服,懷裏揣著美玉。

老子的思想企圖就人類行為作一個根源性的探索,對於世間事物作一個根本性的認識和注解,而後用淺顯的文字講述深奧的道理。文字固然簡樸,道理固然單純,內涵卻很豐富,猶如褐衣粗布裏麵懷藏著美玉一般。隻可惜不被世人理解,更不被世人所實行,世人隻慕戀虛華的外表,所以他感歎地說:“知我者希”。

對此,老子提倡虛靜、柔和、慈儉、不爭,這些都是本於人性自然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上最易實行,最見功效的。然而世人多惑於躁進,迷於榮利,與這道理背道而馳。

其實老子說的道理很簡單,可常人往往無法理解。所以,那些有覺悟了的聖人隻能隱居在塵俗之中,雖然身被粗衣,但卻胸懷珠玉錦繡。也就是說,那些真正有覺悟的人,表麵上與常人沒有分別,隻是境界不同罷了。

身被粗衣這屬於一個人的儀表,胸懷珠玉錦繡這屬於一個人的心靈。

人活在世界上,最重要的是要有愛人的能力,而不是被愛。我們不懂得愛人,又如何能被人所愛呢?我們之所以對生命做不到深刻透徹的認識,是我們還沒有意識到愛人的快樂,人與人都是以心交心,以心換心的。愛人的心,自然會被人所愛。

“智慧應用一”

有這樣一個故事:

鬧鍾響了,又是一個星期天的早晨。布朗本來可以好好睡一個懶覺,但是有一種強烈的負罪感驅使他起身去教堂做禮拜。

布朗洗漱完畢,收拾整齊,匆匆忙忙趕往教堂。

禮拜剛剛開始,布朗在一個靠邊的位子上悄悄坐下。牧師開始祈禱了,布朗剛要低頭閉上眼睛,卻看到鄰座先生的鞋子輕輕碰了一下他的鞋子,布朗輕輕地歎了一口氣。

布朗想:鄰座先生那邊有足夠的空間,為什麼我們的鞋子要碰在一起呢?這讓他感到不安,但鄰座先生似乎一點兒也沒有感覺到。

祈禱開始了:“我們的父……”牧師剛開了頭。布朗忍不住又想:這個人真不自覺,鞋子又髒又破,鞋幫上還有一個破洞。

牧師在繼續祈禱著,“謝謝你的祝福!”鄰座先生悄悄地說了一聲,“阿門!”布朗盡力想集中心思禱告,但思緒忍不住又回到了那雙鞋子上。他想:難道我們上教堂時不應該以最好的麵貌出現嗎?他掃了一眼地板上鄰座先生的鞋子想,鄰座的這位先生肯定不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