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故堅強處下,柔弱處上。
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了的時候就變成僵硬了。草木生長的時候形質是柔脆的,死了的時候就變成幹枯了。
所以堅強的東西屬於死亡的一類,柔弱的東西屬於生存的一類。
因此用兵逞強就會遭受滅亡,樹木強大就會遭受砍伐。凡是強大的,反而居於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占在上麵。
老子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意思是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了以後身體就變得僵硬。草木生長時是柔軟脆弱的,死了以後就變得幹硬枯槁了。所以堅強的東西屬於死亡的一類,柔弱的東西屬於生長的一類。因此用兵逞強就會遭到滅亡,樹木強大了就會遭到砍伐摧折。凡是強大的,總是處於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於上位。
老子從人類和草木的生存現象中,說明成長的東西都是柔弱的狀態,而死亡的東西都是堅硬的狀態。老子從萬物活動所觀察到的物理之恒情而斷言:“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他的結論還蘊涵著強悍的東西易失去生機,柔韌的東西則充滿著生機。這是從事物的內在發展狀況來說明的。若從它們外在表現上來說,堅強者之所以屬於死之徒,乃是因為它的顯露突出,所以當外力衝擊時,便首當其衝了;才能外露,容易遭致抨擊,這正如高大的樹木容易引來砍伐。人為的禍患如此,自然的災難亦莫不然;狂風吹刮,高大的樹木往往被摧折。小草由於它的柔軟,反而可以迎風招展。
老子對於社會與人生有著深刻的洞察,他認為世界上的東西,凡是屬於堅強者都是死的一類,凡是柔弱的都是生的一類。
因此,老子認為,人生在世,不可逞強鬥勝,而應柔順謙虛,有良好的處世修養。我們感到,這一章又一次表達了老子的辯證法思想。這種思想來源於對自然和社會現象的觀察和總結。這裏,無論柔弱還是堅強,也無論“生之徒”還是“死之徒”,都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內在因素在發揮作用。這個結論還蘊含著堅強的東西已經失去了生機,柔弱的東西則充滿著生機。老子在這一章裏所表達的思想是極富智慧的,他以自然和社會現象形象地向人們提出忠告,希望人們不要處處顯露突出,不要時時爭強好勝。事實上,在現實生活當中,有不少這樣的人,這種例子不勝枚舉。當然,這也符合老子一貫的思想主張。
“智慧應用一”
美國的戴太太是一位社交界的名人,來自長島下緣的花園城。“最近我請了少數幾個朋友吃午飯,”戴太太說,“這個場合對我很重要。當然,我希望能賓主盡歡。我的總招待艾米一向是我的得力助手,但這一回卻叫我失望。午宴很失敗。根本沒看到艾米,他隻派了一個侍者來招待我們。這位侍者對第一流的招待工作,一點概念也沒有。每次上菜,他都是最後才端給我的主客。有一次他竟在很大的盤子裏上了一道分量極少的芹菜。肉沒有燉爛,馬鈴薯油膩膩的,糟透了,我都要氣死了,我盡力從頭到尾強顏歡笑,並不斷對自己說,‘等我見到艾米再說吧,我一定要好好給他一點顏色看看。’”
“那次午餐是在星期三。第二天晚上我學到了為人處世的一課。一聽之下,我才發覺,即使我教訓艾米一頓也無濟於事。他會變得不高興,跟我作起對來,反而會使他失去將來幫助我的願望。我試著從他的立場來看這一件事。菜不是他買的,也不是他燒的。他的一些手下太笨,他也沒法子。也許我的要求太嚴厲,火氣升得太急。所以,我不但不再打算嗬斥他,反而決定以一種友善的方式作開場白。我決定誇獎開導他。這個方法特別有效。第二天我見到了艾米,他帶著防衛的火氣,嚴陣以待一場爭吵。我說,‘聽我說,艾米,我要你知道,當我宴客的時候,如果你能在場的話,對我有多重要。你是紐約最好的招待。當然,我很理解菜不是你買的,也不是你燒的。星期三發生的事你也沒法子控製。’”
“烏雲散了。艾米微笑著說:‘的確,夫人。問題出在廚房。不是我的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