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人民所以饑餓,就是由於統治者吞吃稅賦太多,因此陷於饑餓。
人民所以難治,就是由於統治者強作妄為,因此難以管治。人民所以輕死,就是由於統治者奉養奢厚,因此輕於犯死。
隻有清靜恬淡的人,才勝於奉養奢厚的人。
在這一章中,老子對繁重的經濟剝削進行指責。老子認為,寬容的政治,比暴虐的政治要高明得多。因為,一旦人民不畏懼死亡而進行反抗,為求生存而暴動,那樣,統治者的日子就不好過下去。
群眾與統治者之間的矛盾對抗。從政治上講,群眾的反抗是由統治者的苛政和沉重的租稅所引起來的,這是說,剝削與高壓是政治禍亂的最直接的原因。那麼群眾在這種情況下,也就隻有鋌而走險,而且也不怕死亡。剝削與高壓是政治禍亂的根本原因。在上橫征暴斂,萬民自養,再加上政令繁苛,使百姓動輒得咎,這樣的統治者已經變成大吸血蟲與大虎狼。到了這種地步,人民自然會從饑餓與死亡的邊緣中挺身而出,輕於犯死了!
這時的人民已經置生死於不顧了,而統治者也感覺到強烈的危機,雙方展開較量是水火難容的。如果統治階級戰勝了,會有無數的人死掉,其中的反抗者自己死了還要被滅掉九族。如果人民戰勝了,就會有新的領導者誕生,由人民變成新的統治者,就又形成了新一輪的對立關係。
也就是說,群眾與統治者的矛盾是不可能消失的,在任何時代、任何社會體係都會有這種矛盾的存在。但隻要統治者或管理人員不是為己謀私利,能夠順其自然,那麼這樣就可以使國泰民安。
也可以歸納為這一章是對於虐政所提出的警告。
有沒有發現,愈是簡單自然的東西愈是耐人尋味。一件精雕細琢的精品,乍看之下雖令人驚歎,但震撼之後,還不如一件做工簡樸的作品耐看,而一篇好文章往往能最真實地表達作者內在的思想感情。做人也是如此,品德修養至最高境界的人,和一般人並無不同。由此可知,最美好的事物,都是因為保留最自然的純真本性,而不是矯揉造作,刻意模仿別人,失去自己的本性。
其實事物的規律是自然而然就存在的,一個國家,統治者管理隻是按照其自然規律來調整自身而已。所以作為一個領袖或者是君王,在治理國家時最高明的策略就是以正確的方法加以調整,使自己和人民都順應自然的大道,按照客觀規律生活和工作,就可以永保平安康樂。
對於一個國家的統治者是這樣的要求,那麼延伸到一個企業、一個公司的領導人,也同樣是這樣的要求。作為一個公司的領導者,我們隻有以事物自身的發展規律,以及市場變化的規律為指導原則,進行相應的企業規劃,這樣才能確保公司順利發展,長久生存,才能使公司不斷發展壯大。如若違背自然規律,不能夠以市場變化規律為指導原則,而是憑主觀意識妄自斷論,那麼這樣的公司是不會長久存在的,雖然會有一時的強盛,但那隻是暫時的。這同樣也是給一些企業領導的一個警誡。
“智慧應用一”
春秋時代,越國有一名叫西施的絕色美女,她有心病,在村裏總是皺著眉頭。
西施的鄰裏中,有一名叫東施的醜女,每次見到西施捧著心口的模樣,覺得很美。她便在村裏,也模仿西施捧著胸口、皺著眉頭的模樣。為此,村裏人誰見到她,都唯恐避之不及。
東施隻知道皺著眉頭的西施是美的,卻不知道西施為何即使是皺著眉頭,也是美的,隻會一味地模仿,而不求真義。這個故事就是著名的“東施效顰”。
它看似簡單,但包含有深刻而又冷峻的智慧哲理。事實上,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東施也不例外,她因一味的模仿而失去了本真,結果是適得其反。形貌尚且如此,講到人的品質、品格與品性行為,就更是如此。就人品而論,人品就有好與壞、高潔與卑劣、可信與不可信之分,而這些,都通過每個人的個性、情趣愛好、行為追求和人際關係的處理等等體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