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滄浪亭記歸有光(2 / 3)

唉,自從世道衰落,人們都對違背公益、努力維護小團體利益的行為習以為常,而忘記了守節奉公的大道理。於是就形成了有手握大權的宰相而無威嚴的國君,有一己之仇而無義憤,就像秦國人隻知有穰侯而不知有秦王,虞卿隻知有布衣之交的魏齊而不知有趙王,也許那時國君不過像個多餘擺設品的現象為時已經很長時間了。從這一點來說,信陵君的罪過,本來就不在於是否偷竊兵符。他如果是為了魏國的安危,為了六國的安危,縱然是竊取了兵符也還是應該的。如果僅是為了趙國安危,為了一己親屬的安危,縱然是向魏王請求兵符,正大光明地得到了它,信陵君也是有罪過的。

話雖然這樣說,論起魏王,他也不是沒錯的。兵符好好地藏在臥房內,信陵君又怎麼能偷得到呢?信陵君不懼怕魏王,而直接向如姬懇求,說明他平時就窺察到魏王的疏忽之處;如姬不懼怕魏王,而敢於偷盜兵符,說明她一貫依仗著魏王的寵愛。木頭腐朽了蛀蟲才會產生。古時候國君在上操持權柄,宮廷內外不敢不肅然聽命。那麼信陵君怎麼能與趙國有私交呢?趙國又怎麼能私下向信陵君請求援助呢?如姬怎麼能一直牢記著信陵君的恩惠圖報呢?信陵君又怎麼會施恩於如姬呢?冰凍三尺,豈是一朝一夕的寒冷而突然使之發生的?由此說來,不僅眾人心目中沒有魏王,就是魏王也甘心多餘者的地位。

所以,信陵君可以作為臣子們結黨營私的借鑒,魏王可以作為君王大權旁落的借鑒。《春秋》上記載著季友私葬原仲、翬領兵伐鄭的事。唉,聖人考慮問題是多麼深遠啊!

學會以德服人

在三國當中,統帥在用人的方法上是大不一樣的。劉備用人,多以德服眾,而曹操用人靠的則是“製士以權”的謀略,如果說諸葛亮也用謀略的話,那他所施的也多是陽謀,而不是陰謀。 《三國演義》中有很多例子可以證明劉備善於用人,而劉備與諸葛亮的相互配合則極大地發揮了這方麵的效力。我們以火燒赤壁之後諸葛亮巧妙地利用關羽放走曹操一事為例,這就是諸葛亮與劉備商議後采取的一種陽謀。應該看到,當時曹操兵敗陷入重圍,而諸葛亮並不真想殺了曹操,因為憑他的才智應該知道曹操當時一旦身亡的後果,那將是魏軍分裂,整個中原一片混亂,老百姓將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為此,劉備與諸葛亮合謀借關羽之手放走曹操,其一是為了放走曹操,以避免天下大亂,致使西蜀四麵對敵。其二是借機立軍令狀,殺一殺關羽的傲氣,以便以後在軍中更容易受諸葛亮的指揮。應該說,諸葛亮是十分清楚關羽脾氣的,重義氣,知恩必報,他知道曹操曾經有恩於關羽,關羽當時是不可能殺曹操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 《三國演義》第五十回中記述說: 孔明謂玄德曰:“主公可於樊口屯兵,憑高而望,坐看今夜周郎成大功也。”時雲長在側,孔明全然不睬。雲長忍耐不住,乃高聲曰:“關某自隨兄長征戰,許多年來,未嚐落後。今日逢大敵,軍師卻不委用,此是何意?”孔明笑曰:“雲長勿怪!某本欲煩足下把守一個最緊要的隘口,怎奈有些違礙,不敢教去。”雲長曰:“有何違礙?願即見諭。”孔明曰:“昔日曹操待足下甚厚,足下當有以報之。今日操兵敗,必走華容道;若令足下去時,必然放他過去。因此不敢教去。”雲長曰:“軍師好心多!當日曹操果是重待某,某已斬顏良,誅文醜,解白馬之圍,報過他了。今日撞見,豈肯放過!”孔明曰:“倘若放了時,卻如何?”雲長曰:“願依軍法!”孔明曰:“如此,立下文書。”雲長便寫了軍令狀。雲長曰:“若曹操不從那條路上來,如何?”孔明曰: “我亦與你軍令狀。”雲長大喜。孔明曰:“雲長可於華容小路高山之處,堆積柴草,放起一把火煙,引曹操來。”雲長曰: “曹操望見煙,知有埋伏,如何肯來?”孔明笑曰:“豈不聞兵法‘虛虛實實’之論?操雖能用兵,隻此可以瞞過他也。他見煙起,將謂虛張聲勢,必然投這條路來。將軍休得容情。”雲長領了將令,引關平、周倉並五百校刀手,投華容道埋伏去了。玄德曰:“吾弟義氣深重,若曹操果然投華容道去時,隻恐端的放了。”孔明曰:“亮夜觀乾象,操賊未合身亡。留這人情,教雲長做了,亦是美事。”玄德曰:“先生神算,世所罕見!” 從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個啟發:在現實生活中,對於有才而不願聽管教的手下要以德服人,攻心為上。具體做法是:讓他去做一件完全能做好,但又因個人一時原因未能完成的事,在出現這種情況時,領導可以對其視之不理,讓他自己在心中自責,待他不能承受心中這份痛苦時,再將其召至,假裝一副共同承擔痛苦的樣子,最後指明其問題的嚴重性,使其問心有愧、感恩戴德,不得不俯首聽命。 總之,用人要以攻心為上,隻有征服了他的心,才能留住他的人,發揮盡他的才。 諸葛亮第一次俘虜孟獲後,就讓他參觀自己的軍營,問道:“這樣的軍隊怎麼樣?”孟獲回答說:“以前不了解你軍隊的虛實,所以吃了敗仗。今天看了你的陣法,如果僅僅如此,那一定是很容易戰勝的。”諸葛亮就把他放了,讓他再來戰。如此這般擒孟獲七次,放了他七次。當最後一次還要放孟獲時,孟獲卻不肯離去,並說:“諸葛丞相,你真是有上天的神威呀!我們南邊的人再也不反蜀了。” 隨後,諸葛亮讓孟獲等少數民族首領在蜀漢政權中擔任重要職務,並作為南方的實際領袖,使南方出現了長時期的安定局麵,為其最後北伐曹魏奠定了安定的後方基礎。這當然是諸葛亮的政治才能、軍事才能的出色表現,但同時也可以看出他用人藝術的精妙。 諸葛亮北駐漢中,準備北伐,為使後方安寧,想選一個文武兼備於身的人,來做相府長史,即相當於相府的秘書長。諸葛亮考慮要用張裔,就征求楊洪的意見。楊洪就說:“張裔天姿明察,是長史這個職務的合適人選,但其性不公平,心胸不夠寬,恐怕不能專任於長史之職。不如留向朗為長史。”諸葛亮就聽從了楊洪的建議。任向朗為長史,讓張裔為向朗的副手。 在此之前,張裔的兒子在楊洪的手下做小官,因有小過失而受到楊洪的處罰,張裔以此怨恨楊洪。這次,楊洪又阻攔張裔做長史,就懷疑楊洪的動機不純,諸葛亮知道這事後,認為楊洪說張裔“性不公平,心胸不寬”的這個評價是正確的。就給張裔寫了一封情深意切的信,對他加以教育。張裔收到信之後很為感動。知道自己確有“性不公平,心胸不寬”的弱點,從此以後就注意改正。後來向朗去世之後,諸葛亮就任用他為長史,張裔在長史的任上很有作為。 “上屋抽梯”是《三國演義》中的一個著名典故,是諸葛亮授劉琦計謀的故事,也是諸葛亮陽謀的一種。自此之後,後人把上屋抽梯看成是一類借機用計的謀略的總稱。 當初諸葛亮隨劉備來到新野縣後,江夏被破,黃祖被殺,又聞曹操將南征,劉表心裏很是恐慌,想請劉備回荊州為他主持州事,又想以荊州相讓於劉備,劉備說什麼也不肯。待退回館舍,諸葛亮問其為何不允諾統領荊州。劉備則說道不忍乘危而奪之。諸葛亮一方麵心中暗歎劉備仁德,一方麵不禁又為劉備缺少根據地而憂慮。 不久,劉表長子劉琦來訪,並言及繼母蔡氏欲謀害之,請劉備為之出計。劉備便請孔明為之計,孔明卻搖頭微笑:“此家事,我不敢亂說。”劉備送劉琦出來時,附耳低語後方去。 次日,劉備派諸葛亮代表自己去回拜劉琦。劉琦邀入居室,禮畢茶罷,諸葛亮便欲辭別。劉琦仍問求救之計,諸葛亮再辭而不言。劉琦便說道:“吾有一家傳古書,在後樓珍藏,請先生過目。”諸葛亮便與劉琦至樓上,劉琦泣拜於地,仍是請為設計,諸葛亮見狀急欲下樓,但見樓梯已撤去。劉琦說道:“先生不肯為計,定是怕泄漏於外,今梯已撤去,上不入天,下不至地,出君之口,入吾之耳,可以賜教矣!”諸葛亮方為微言:“公子豈不聞申生在內而亡,重耳在外而安乎?今黃祖新亡,江夏尚無人守禦,公子何不自請出守江夏?如此,必可自保矣,而不複受製於人。”劉琦大喜,數向諸葛亮拜謝。諸葛亮回府向劉備言及此事,劉備也心中高興。 劉琦得計,即往劉表處,請外守江夏。劉表請劉備共議,劉備便為善言,劉琦遂得出荊州,逃離厄地,屯守江夏去了。諸葛亮此計,一救劉琦,二為自救,因劉備一軍屯新野,孤掌難鳴,劉琦在外,緩急必可與劉備相呼應,以圖酬報。這是諸葛亮名為劉琦,實為劉備所出的第一個計策,待後來兵敗當陽,果然得劉琦營救。諸葛亮出山伊始,自是棋先一步,為人了結家事中亦含兵機,這第一計顯示出了諸葛亮的心智之高。 以上的幾個故事正體現了諸葛亮陽謀用人的特點:用人,同時也教育人,使所有的人都能以公行事,而不要以私壞事或擾事。 另外,還有一件事也可以說明諸葛亮在用人方麵的這一特點。 劉巴是蜀漢的重要謀士,劉備曾想殺掉劉巴,但後來又下令誰傷害劉巴要滅九族,對其十分信任。連諸葛亮自己也說:“運籌帷幄,我不如劉巴。”有一次張飛到劉巴那裏去借宿,劉巴因瞧不起張飛這樣的粗魯武人,張飛來了後,一句話也不與張飛說,張飛很是憤怒。諸葛亮知道後就給劉巴寫信說:“張飛雖然是個十足的武人,但內心卻很敬慕你。我們所共同侍奉的劉備現在正招納天下文武之才,以圖大事。足下雖然誌趣高亮,但也不能自持傲慢以待天下俊才。”劉巴收信後,為諸葛亮的胸懷所服。 總之,諸葛亮用人處人,大多如此。以德服人,攻心為上的用人方法,使蜀漢雖然在天時、地利上都沒有什麼優勢,但卻創造了人和的良好的氛圍。這正是諸葛亮的主要貢獻,也是蜀漢維持其割據的重要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