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救趙論唐順之
論者以竊符為信陵君之罪?餘以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強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臨趙,趙必亡。趙,魏之障也,趙亡,則魏且為之後。趙、魏,又楚、燕、齊諸國之障也,趙、魏亡,則楚、燕、齊諸國為之後。天下之勢,未有岌岌於此者也。故救趙者,亦以救魏;救一國者,亦以救六國也。竊魏之符以紓魏之患,借一國之師以分六國之災,夫奚不可者?然則信陵果無罪乎?曰:又不然也。餘所誅者,信陵君之心也。
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趙不請救於王,而諄諄焉請救於信陵,是趙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趙,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竊符也,非為魏也,非為六國也,為趙焉耳;非為趙也,為一平原君耳。使禍不在趙,而在他國,則雖撤魏之障,撤六國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趙無平原,或平原而非信陵之姻戚,雖趙亡,信陵亦必不救。則是趙王與社稷之輕重,不能當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隻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幸而戰勝,可也;不幸戰不勝,為虜於秦,是傾魏國數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謝魏王也。夫竊符之計,蓋出於侯生,而如姬成之也。侯生教公子以竊符,如姬為公子竊符於王之臥內,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
餘以為信陵之自為計,曷若以唇齒之勢激諫於王,不聽,則以其欲死秦師者而死於魏王之前,王必悟矣。侯生為信陵計,曷若見魏王而說之救趙,不聽,則以其欲死信陵君者,而死於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姬有意於報信陵,曷若乘王之隙而日夜勸之救,不聽,則以其欲為公子死者而死於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此,則信陵君不負魏,亦不負趙;二人不負王,亦不負信陵君。何為計不出此?信陵知有婚姻之趙,不知有王。內則幸姬,外則鄰國,賤則夷門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則是魏僅有一孤王耳。
嗚呼!自世之衰,人皆習於背公死黨之行,而忘守節奉公之道。有重相而無威君,有私仇而無義憤,如秦人知有穰侯,不知有秦王,虞卿知有布衣之交,不知有趙王,蓋君若贅旒久矣。由此言之,信陵之罪,固不專係乎符之竊不竊也。其為魏也,為六國也,縱竊符猶可;其為趙也,為一親戚也,縱求符於王,而公然得之,亦罪也。
雖然,魏王亦不得為無罪也。兵符藏於臥內,信陵亦安得竊之?信陵不忌魏王,而徑請之如姬,其素窺魏王之疏也;如姬不忌魏王,而敢於竊符,其素恃魏王之寵也。木朽而蛀生之矣。古者人君持權於上,而內外莫敢不肅。則信陵安得樹私交於趙?趙安得私請救於信陵?如姬安得銜信陵之恩?信陵安得賣恩於如姬?履霜之漸,豈一朝一夕也哉?由此言之,不特眾人不知有王,王亦自為贅旒也。
故信陵君可以為人臣植黨之戒,魏王可以為人君失權之戒。《春秋》書葬原仲、翬帥師。嗟大!聖人之為慮深矣!
有人把偷竊兵符作為信陵君的罪過,我認為這不足以成為怪罪信陵君的理由。那強大的秦國暴虐已達到極點,現在出動全國的軍隊攻打趙國,趙國必死無疑。趙國是魏國的屏障,趙國攻破了,那麼隨後魏國也將滅亡。趙國、魏國又是楚、燕、齊等國的屏障,趙國、魏國滅亡了,那麼楚、燕、齊等國也將隨著而滅亡。天下形勢的危急,再沒有危急到那樣的了。所以救了趙國,也就因此救了魏國;救了一國,也就因此救了六國。偷盜魏國的兵符以緩解魏國的禍患,借用一國的兵力以化解六國的災難,這又有什麼不可呢?那麼照此說來信陵君就真的沒有罪了嗎?我說:又不是這樣的。我所要譴責的是信陵君此舉的動機。
信陵君隻不過是魏國王室的一個公子而已罷了,魏國本來是有國君的。趙國有難不向魏國國君來求救,卻懇切地向信陵君求救,由此看來趙國人心目中是隻知魏國有信陵君而不知有國君。趙國的平原君利用與信陵君有姻戚關係激怒他采取行動救趙,而信陵君也竟因為與平原君有姻戚關係急著想救趙國,這說明信陵君隻知有姻戚,而不知有魏王。信陵君的偷盜兵符,不是為了魏國,也不是為了六國,而單單隻是為了趙國;其實也不是為了趙國,不過是為了一個平原君罷了。假如禍患沒發生在趙國,而是在別國,那麼即使他國的滅亡要關係到撤除魏國的屏障,撤除六國的屏障,信陵君也必定不會去援助。假如趙國沒有平原君,或者平原君並非信陵君的姻戚,即使趙國要滅亡,信陵君也一定不會去救助。那麼這樣來說,趙王以及國家的重要性還不如一個平原君,而魏國所賴以守衛國家安全的軍隊,隻不過供信陵君救援姻戚來使用。僥幸打了勝仗,總算還可以交待;如果不幸打了敗仗,作了秦國的俘虜,那簡直是傾魏國幾百年來建立的基業去為自己的姻戚殉葬,我不知道信陵君用什麼去向魏王請罪。盜竊兵符的策謀,是侯生出的,經過如姬之手得以實現。侯生教信陵君盜竊兵符,如姬替信陵君在魏王的臥室內偷得兵符,因此這兩人心目中也是隻知有信陵君,而不知有魏王。
我認為信陵君要是自己拿主意的話,不如用唇亡齒寒的利害關係去激勵規勸魏王,如果魏王不聽,就用本想戰死在秦軍陣前的打算改為在魏王麵前自殺,魏王必定會醒悟過來。侯生替信陵君謀劃,不如麵見魏王勸他救趙,如果魏王不聽,就用本想為信陵君而死的打算改為在魏王麵前自殺,魏王也必定會醒悟過來。如姬有意要報答信陵君的大恩,不如趁魏王意思有所鬆動的機會不論晝夜勸魏王救趙,如果魏王不聽,就用本想為信陵君而死的打算改為在魏王麵前自殺,魏王也必定會醒悟過來。這樣,信陵君就不會辜負魏國,也不辜負趙國;侯生、如姬兩人不辜負魏王,也不辜負信陵君。為什麼想不到這樣的策略呢?信陵君心目中隻有與已有姻戚關係的趙國平原君,不知道有魏王。宮內的寵姬,外界的鄰國,低賤的像看門的後生這樣的村野之人,又都心目中隻知有信陵君,不知有魏王。那麼魏王隻不過是個孤立的君王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