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美國,還是就任總經理?
拿博士到美國矽穀,找份工作,步步上升,做到總經理,還是直接在中國的矽穀擔任總經理?
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計算機輔助設備部的工作是代理銷售惠普公司的繪圖儀。作為總經理,楊元慶在惠普繪圖儀的銷售過程中發現,原來,在零售和批發之外,還有另一種銷售模式:代理和分銷。
作為一個高科技專家型的銷售管理者,他開了眼界。他明白,隻有掌握代理和分銷,才是真正的做大。
相對於惠普,整個聯想也相當於一個小學生。從惠普這裏,聯想發現了一個全球性的龐大銷售網絡的構架,而聯想計算機輔助設備部隻不過是這個銷售網絡中的一個環節而已。這種架構,能夠用最少的人力占據最大的市場,賺取盡量多的利潤。
楊元慶第一次看到這種模式,感覺眼前一個世界打開了,他找到了自己的路。他回頭看自己的來路,發現自己一直在走的高科技行業管理者的路線,是走對了。
他立即把從惠普那兒學來的招數應用起來。第一次的應用是:聯想計算機輔助設備部把惠普繪圖儀的銷售任務,分包一部分出去,即它也與別的公司簽代理分銷合同,讓別人去賣產品,而它給他們提成。
這可以說是分銷中的分銷,分銷商再讓別的分銷商銷售產品。
這次分銷合作事件,標誌著中國IT業開始懂得什麼是現代銷售業了。而這種銷售模式的確見效很快,不久以後,聯想的銷售業績隨著分銷商的增多而迅速上升,每年都比上一年增加一倍,幾年翻了好幾番。
至此,楊元慶的個人形象,在聯想內部鮮明起來,他受到了上麵的重視,更大的升職機會開始向他招手。
1994年聯想推出了聯想品牌的PC電腦,由楊元慶負責銷售。楊元慶胸有成竹地立即複製惠普的銷售模式,以完全的代理製覆蓋市場。不但如此,他還采用惠普組織銷售隊伍的種種技巧,並且根據惠普的十步計劃法製訂自己的銷售計劃。
就在聯想電腦業績節節攀升的時候,楊元慶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他明白,自己的銷售水平在上升,但還缺一樣要緊的技術,那就是:管理。
是的,必須學會管理,才能獲得更高的發展平台。當然,銷售、管理,都必須在高科技行業。也就是說:立足聯想,發展自己。
作為一個普通的技術行業知識分子,楊元慶看上去和其他計算機碩士長得差不多,但,和別人不同的是,他的目標是如此明確,以至於最終,他從成千上萬的IT人當中拔節而出,成為“打工之王”。
他的鮮明的個人形象,使他受到了聯想創始人柳傳誌的注意。
柳傳誌明確意識到,他所需要的,就是這樣一個人:有高科技知識背景,又會銷售和管理的人才。於是,1994年3月,年僅三十的楊元慶,被任命為聯想電腦事業部總經理。楊元慶再升一級。在這過程中,他繼續堅持他的單麵人形象,6年後又順利地再跳兩級,成為聯想分拆後的聯想電腦總經理。又一年,成為聯想集團總裁。而到2004年,他正式就任聯想集團董事長,從而使他的打工生涯達到頂峰。
回顧楊元慶的成長之路,他在無意之中為自己打造的個人形象,起了關鍵的作用。正如聯想創始人、聯想控股主席柳傳誌於2003年12月18日在香港舉行的聖誕晚宴上所說:“我是喜歡迎接困難的人,一遇到挑戰就興奮,楊元慶更甚於我。楊元慶正在領導聯想集團的管理層認真分析形勢,反複研討製定中期發展戰略。看著他們飽含激情的工作,我對我的年輕同事們充滿了尊敬。我們交給他們的隻是一個事業的開頭,他們接過的更多的是困難。”
總結柳傳誌這段話,他所欣賞的,就是“一個在逆境中進取的銷售管理者”,而這,正是楊元慶在十多年職業生涯中所確立起來的個人形象。這可真應了“千裏馬與伯樂”的那個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