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不要患得患失(1 / 2)

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也。方今之時,僅免刑焉。福輕乎羽,莫之知載;禍垂乎地,莫之知避。——《莊子·人間世》

天下有道,聖人可以成就事業;天下無道,聖人隻能保全性命。現在這個時代,僅可以避開刑戮。幸福不過像羽毛一樣輕,不知怎樣才可以去承受;禍患重得像大地一樣,不知怎樣才能避免。

人的一生,既有火紅耀眼之時,也有暗淡蕭條之日,這世之常理,又何必患得患失?過於注重個人的得失,隻會使自己變得心胸狹窄、斤斤計較而已。

從前,晉國有位並不富裕的農夫不慎丟失了一頭牛,可他仍像從未丟失過什麼值錢的東西似的,整天樂嗬嗬的。旁人不解,問他為何不去尋找丟失的那頭牛?農夫笑笑說:“牛是在晉國丟失的,肯定被晉國人拾到了。牛還在晉國,我何必費心去找它呢?”

孔子聽說這件事後說,如把“晉國”兩字去掉不是很好嗎?老子感慨道,要是再把“人”字去掉就更好了!

晉國農夫沒有因為自己家中丟失了一頭牛而沮喪,更沒有因為自家有所損失而悲傷,而是超越“物之主人為誰”之羈絆,從容而又灑脫地把自己之物推及為晉人之物,從而得出一國之內物之沒有得與失。此乃人生之第一境界。

孔子認為,此人的境界還有個局限,應該把自己之物推及到世人之物,突破有限的國界,其境界更為寬廣。此乃人生之第二境界。

老子更高一籌,他把一頭牛放進大自然中,掙脫了人之束縛,讓其往來無牽掛,真正回歸自然。此乃人生之第三境界,也是最高境界。

人生得失是常事,有些東西失去了就永遠不能再得到。麵對得失,能夠達到像晉國農夫那樣坦然的心胸,心中會少些陰鬱的雲朵,透進更多的陽光。如若能像孔子所言,人世間的種種得失便隨風而去,紅塵中的你還能不輕裝上陣?更甚者,如老子,人生無所謂得與失,讓心靈像雲一樣飄逸,讓思緒無邊際地馳騁,定會看到風光無限。

人生如白駒過隙,麵對種種挫折與失敗,懷什麼樣的心態,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

楚國有一個人叫支離疏,他的形體是造物主的一個傑作,或者說是造物主在心情愉快時開的玩笑,脖子像絲瓜,腦袋形似葫蘆,頭垂到肚子上而雙肩高聳超過頭頂,頸後的發髻蓬蓬鬆鬆似雀巢,背駝得兩肋幾乎同大腿並列,好一個支支離離、疏疏散散的“半成品”!

然而支離疏卻絲毫不為自己的尊容而傷心,相反,他感謝上蒼獨鍾於他,平日裏樂天知命、舒心順意、日高尚臥、無拘無束,替人縫衣洗服、簸米篩糠,足以糊口度日,當君王準備打仗、在國內強行征兵時,青壯漢子如驚弓之鳥,四散逃入山中。而支離疏呢,偏偏聳肩晃腦去看熱鬧,他這副尊容誰要呢,所以他才那樣大膽放肆。

當楚王大興土木、準備建造王宮而攤派差役時,庶民百姓不堪騷擾,而支離疏卻因形體不全而免去了勞役。每逢寒冬臘月官府開倉賑貧時,支離疏卻欣然前去領到三盅小米和10捆粗柴,仍然不愁吃不愁穿。

一個在形體上支支離離、疏疏散散的人,尚且樂天知命,以自然的心性,安享天年。那麼把這支支離離疏疏散散從而遺形忘智、大智若愚的精神運用到立身處世的方法中去,難道還不可逢凶化吉、遠害全身嗎?

月滿則虧,水滿則溢。這是世之常理。否極泰來,榮辱自古周而複始。因此,大可不必盛喜衰悲,得喜失悲。盛衰、得失自有天空。

凡人皆有七情六欲,麵臨得失,很少有人能泰然處之。患得患失的心情攪得本來平靜的生活亂成一團糟,這又何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