屍居而龍見,淵默而雷聲。
——《莊子·在宥》
安然不動而活力展現,默默深沉而撼人至深。
在莊子的寓言中,龍作為活力的代表,所謂“屍居而龍見”,一個人可以身如槁木,從外表來看淵靜沉默,但同時又蘊含著無限的能量,可以遨遊於天地之間、四海之外,那真是逍遙自在到極點了。
龍是否真的存在,人們一直沒有定論,有人說那是古時候人們想象出來的精神圖騰,也有人信誓旦旦地說曾經拍下了龍的照片。無論龍的存在是真是假,幾千年來它確實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圖騰和象征,無可替代。
在神話傳說裏,龍王掌管著大海,司普降甘露之職,所以過去天下大旱之時,人們就會去龍王廟祈雨。可以說,在人們的意識形態中,龍與水是密不可分的。即使龍離開了海,飛上了天,它也是要吞吐雲氣的,雲氣仍然是水的另一種形態。所以龍的活力,其實也就是水的活力。
龍藏深海時,世人不知它的存在,飛龍在天之時,舉世都會震驚於它的壯美。水靜止舒緩之時,人們忽略它的力量,水浩浩蕩蕩之時,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這就是靜與動、屈與伸、退與進的區別。
蔡鍔原名艮寅,字鬆坡,湖南寶慶(今邵陽)人。他在當地有“神童”之稱,13歲便中了秀才。1898年,16歲的蔡鍔考入湖南時務學堂。當時譚嗣同為學堂總監,梁啟超任中文總教習,維新派人士唐才常也在此授課。蔡鍔與梁啟超結下了持續終生的深厚師生情誼。
戊戌變法失敗後,蔡鍔與11名同學應梁啟超所召,東渡日本。1900年秋天,唐才常領導自立軍武裝起義,不料事先泄密,唐才常遭死難。當蔡鍔得知起義失敗的消息後,放聲痛哭,悲憤之中,將原名“艮寅”改為“鍔”,取“砥礪鋒鍔,重新做起”的意思。
他回到日本後人陸軍成城學校,繼而進入陸軍士官學校,從此投筆從戎,立誌“流血救國”。1904年,蔡鍔畢業回國,進入軍界。1911年辛亥革命時,蔡鍔發動新軍響應武昌起義,舉行了“昆明重九起義”,並擔任起義軍臨時總指揮,起義勝利後被推舉為雲南軍政府都督。
袁世凱竊取政權之後,妄圖稱帝的野心暫時沒有暴露,蔡鍔對他抱有很大幻想。當時,就連梁啟超也被袁世凱所蒙蔽,擔任了司法總長。
袁世凱對於擁有很強軍事實力的蔡鍔始終存有戒心,便以組閣為由,召時任雲南都督的蔡鍔入京。對於袁世凱的這種陰謀,有人勸蔡鍔不要進京。但是蔡鍔說:“袁世凱很忌恨我,如果不去,就會更加懷疑我。怎麼能因為我個人的關係,再引發戰亂,致使生靈塗炭呢?你們不必擔憂,我自有辦法對付他。”於是毅然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