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於人而不忘,非天布也。
——《莊子·列禦寇》
施與別人恩惠卻總忘不了讓人回報,遠不是自然對普天之下廣泛而無私的賜予。
生活中,每個人都是在一邊付出、一邊索取,可奇怪的是,大多數人都認為自己付出的太多而獲得的回報卻太少。這樣想的人無異於自尋煩惱,其實仔細想一下,在施恩於人時、在幫助別人時,你不是已經從這一善舉中得到快樂,儲蓄了感情嗎?你已經有了收獲,又何必為別人是否回報這份恩情而計較呢?
一次,眾神集會,萬神之主宙斯發現有兩位女神始終在互相回避著,這讓他感到很奇怪,於是便把這兩個女神叫到自己麵前來:“你們從來不曾交談嗎?互相認識一下吧!”
“遵命!”兩位女神同聲回答。
“我叫慷慨,那麼您呢?”
“啊,久仰久仰,我叫感恩!”
施恩望報既是在苛求自己,也是在苛求他人,生活中就是這樣,你可能會付出很多,但永遠不要企圖付出就該回報很多!
有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仗義的人,廣交天下豪傑武夫。臨終前對他兒子講,別看我自小在江湖闖蕩,結交的人如過江之鯽,其實我這一生就交了一個半朋友。
兒子納悶不已。他的父親就貼在他的耳朵邊交代一番,然後對他說,你按我說的去見見我的這一個半朋友,朋友的要義你自然就會懂得。
兒子先去了他父親認定的“一個朋友”那裏,對他說:“我是某某的兒子,現在正被朝廷追殺,情急之下投身你處,希望予以搭救!”這人一聽,容不得思索,趕快叫來自己的兒子,喝令兒子速速將衣服換下,穿在了眼前這個並不相識的“朝廷要犯”身上,而自己兒子卻穿上了“朝廷要犯”的衣服。
兒子明白了:在你生死攸關時刻,那個能為你肝膽相照、甚至不惜割舍自己親生骨肉搭救你的人,可以稱作你的一個朋友。這就是“一個朋友”的選擇。
兒子又去了他父親說的“半個朋友”那裏。抱拳相訖把同樣的話敘說了一遍。這“半個朋友”聽了,對眼前這個求救的“朝廷要犯”說:“孩子,這等大事我可救不了你,我這裏給你足夠的盤纏,你遠走高飛快快逃命,我保證不會向官府告發。”兒子明白:在你患難時刻,那個能夠明哲保身、不落井下石加害你的人,也可稱作你的半個朋友。這也是“半個朋友”的選擇。
你可以廣結朋友,也不妨對朋友用心善待,但絕不可以苛求朋友給你同樣回報。善待朋友是一件純粹的快樂的事,其意義也常在如此。如果苛求回報,快樂就大打折扣,而且失望也同時隱伏。畢竟,你待他人好與他人待你好是兩碼事,就像給予與被給予是兩碼事一樣。
所以,善待別人、義助別人時,你盡可以為這種善舉歡欣,但卻不要有太功利的想法,因為助人本身就是一種快樂,愛人就是在愛己。
對於一個身陷困境的窮人,一枚銅板的幫助可能會使他握著這枚銅板忍一下極度的饑餓和困苦,或許還能幹番事業,闖出自己富有的天下。
對於—個執迷不悟的浪子,一次促膝交心的幫助可能會使他建立做人的尊嚴和自信,或許在懸崖前勒馬之後奔馳於希望的原野,成為一名勇士。
就是在平和的日子裏,對一個正直的舉動送去一縷可信的眼神,這一眼神無形中可能就是正義強大的動力。對一種新穎的見解報以一陣讚同的掌聲,這一掌聲無意中可能就是對革新思想的巨大支持。
就是對一個陌生人很隨意的一次幫助,可能也會使那個陌生人突然悟到善良的難得和真情的可貴。說不定他看到有人遭到難處時,他會很快從自己曾經被人幫助的回憶中汲取勇氣和仁慈。
其實,人在旅途,既需要別人的幫助,又需要幫助別人。從這個意義上說,幫人就是積善。
也許沒有比幫助這一善舉更能體現一個人寬廣的胸懷和慷慨的氣度的了。不要小看對一個失意的人說一句暖心的話,對一個將倒的人輕輕扶一把,對一個無望的人賦予一個真摯的信任。也許自己什麼都沒失去,而對一個需要幫助的人來說,也許就是醒悟,就是支持,就是寬慰。相反,不肯幫助人,總是太看重自己絲絲縷縷的得失。因為擔心別人不回報自己,就漠視別人的困境,這樣的人不僅可能墮落成一個無情的人,而且還會淪落為一個可悲的人。因為他的心除了隻能容下一個可憐的自己,整個世界都無需關注和關心,其實,他也在一步步堵死自己所有可能的路,同時也在拒絕所有可能的幫助。
有恩於人,也不必有什麼優越感,功利的想法隻會抵消掉這筆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