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磨煉篇
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
——《莊子·逍遙遊》
水彙積不深,它浮載大船就沒有力量。
如果把萬噸遊輪放到河裏去,那它也隻是不能動的廢鐵,船能否航行還要看是否給了它足夠的空間。而水是否能夠浮載大船,要看它是否夠深厚、廣闊。
一個人的胸襟氣度、知識修養都不相同,如果要立大功成大業,就得培養自己的氣度、學問、能力,像大海一樣深廣才行。要想懂得“道”的真諦,同樣也得先讓自己像海一樣“虛心”才行。
秦始皇是中國曆史上一位傑出的政治家。他的主要曆史功績,是結束了春秋戰國時期諸侯長期割據的混戰局麵,實現了統一。也就是說,秦始皇是曆史上第一個把中國統一起來的帝王。自秦以後,中國封建社會雖然在某種程度上仍然保留著封建割據的狀態,但統一始終是中國曆史的主流。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秦,就沒有漢、唐、宋、元、明、清,也就沒有今天的中國。
秦始皇能夠統一六國,既有他個人出眾的才華,又有秦國幾代留下的基礎,還有當時客觀的曆史條件。有的人說:“秦始皇在作好了統一戰爭的準備之後,用了10年的時間,完成了統一中國的事業。”這似乎是說秦統一六國的戰爭是從秦始皇開始的,而秦始皇文韜武略僅用了10年的時間就完成了這樣宏偉的大業。其實這是不符合曆史實際的。其實,在始皇之前,秦國不僅已經在軍事力量方麵壓倒了東方六國,而且已經相繼兼並了六國的許多地區。如秦惠文王時,秦國收複了被魏國占去的河西地,並進而攻占魏的上郡,隨後又滅蜀並占領楚的漢中。秦昭王時代是秦國大發展時期。秦不斷蠶食韓、魏,占領了河東、上黨、南陽等郡,又攻破楚都鄢郢,以其地置南郡,並奪取了楚的巫郡和黔中郡;又滅義渠,置隴西郡和北地郡。莊襄王時,秦滅東周,置三川郡,取趙榆次等37城,置太原郡,並重新攻占被韓一度收複的上黨郡。而商鞅變法、範雎的遠交近攻都使得秦國實力大大加強。
賈誼在《過秦論》中說:“及至秦王,續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禦宇內。”這個評述是符合曆史實際的。秦始皇即位的時候,他的先輩已經為統一六國打下了一定的基礎。漢代桑弘羊在《鹽鐵論·險固》中指出:“秦所以超諸侯,吞天下、並敵國者,險阻固而勢居然也。”這個“勢”就是指原來所留下的基礎。
當然,在看到秦始皇統一中國原有的條件和基礎時,也不能抹殺秦始皇個人的作用。漢代主父偃評論說:“昔秦皇帝任戰勝之威,蠶食天下,並吞戰國,海內為一,功齊三代。”這裏也充分肯定了秦始皇個人膽識和魄力。桑弘羊還稱讚秦始皇所完成的統一中國的大業是“功如丘山,名傳後世”。王夫之對秦始皇統一大業的貢獻予以充分的肯定,稱讚“秦王之勇略,老大而功成”,又說“嬴政統一六宇,賢於五帝三王也遠矣。”但是總體來看,秦始皇能夠完成統一大業還是離不開秦國幾世留下的基礎的,這也是厚積薄發的一個例證。厚積薄發,因為這個“厚”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很多人就會逃避它,寧可相信自己可以“薄積厚發”。但是平時“積之也不厚”往往就容易暴露其淺薄。錢鍾書嘲笑過一些弄禪的人,說他們往往並未會心先自微笑。想想那些毫無精神擔當,眼界狹隘,弄著禪,卻不懂禪的和尚們,也在撞鍾,也在晨課,這難道不好笑嗎?
何止是參禪的和尚在不懂裝懂,在平時我們也可以看到許多人在不懂裝懂,隻是自己出些醜貽笑大方也就罷了,怕的是對社會有不良影響。做人還是應該靜下心來先謙虛地接受,然後再考慮回饋,否則回饋出去的也隻能是些無用的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