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1章 世界首富——比爾·蓋茨的財富觀(1 / 3)

在世界上許多國家,“為富不仁”都是司空見慣的現象,而個人資產高達幾百億美元的微軟集團董事長比爾·蓋茨的確是值得無數富翁學習的榜樣。

比爾·蓋茨19歲時靠設計Basic:語言白手起家,在二十幾年問聚集了近1000億美元的財富,而成為現代商業社會的最大神話。他以卓越的眼光和傑出的才智,帶領著全世界步入了信息平等共享的個人電腦時代,無可爭議的被公認為當今知識經濟時代的首席代表和全世界的共同偶像。

權威的世界性財富雜誌《福布斯》年年推出全球富豪排行榜上,蓋茨已連續10年穩居榜首。2003年底,蓋茨的資產達到46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3800億元),比第二名的著名投資商沃倫·巴菲特的財富多出100億美元。

據統計,近10年來,蓋茨賺錢速度達到3000美元/秒。若把蓋茨的資產全部換成麵額1美元的鈔票,這些鈔票連成一線,長度是地球和月球之間距離的13倍。

卡耐基曾經說,身揣萬貫家財離世的富人是可恥的。但是,蓋茨不是守財奴。在美國《商業周刊》雜誌發布的“現代10位最慷慨的慈善家排行榜”中,比爾·蓋茨也是排名第一。在1999年至2004年期間,蓋茨夫婦已經捐贈了256億美元的善款,占他現在財產總額的60%,用來幫助發展中國家的醫療、衛生事業。

近年來,蓋茨夫婦正在極力推動一種“負責、透明、有效”的捐贈方式。

2006年,比爾·蓋茨向外界公開了他的遺囑:“除了給自己的三個孩子每人留下了1000萬美元和價值1億美元的家族住宅外,其餘98%的財產,將全部留於以他和他妻子的名字命名的基金會。”比爾·蓋茨認為,擁有很多不勞而獲的財富,對於一個站在人生起跑點的子女來說並不是件好事,他覺得子女的人生和潛力應和出身的富貴和貧寒無關。比爾·蓋茨稱,他和妻子耳濡目染在健康、教育、研究等領域還存在著的很多不平等現象。因此,決定將自己的財產用於解除這樣的不平等上。他還希望其他有錢人也能夠將自己的財產回歸社會、用於解決社會上存在的不平等。

比爾·蓋茨經曆的人生軌跡可以用三個“十年”概括:20多歲的時候,他創立了微軟,開發了新軟件,開辟了新的PC市場;30多歲的時候,他確立了微軟的優勢地位,使其成為全球性最大的公司之一;40多歲的時候,他開始了他最重要的慈善事業,建立了“蓋茨基金”。

從美國東海岸到非洲的海地乘飛機隻要四個小時,但是這四個小時前後卻可以讓人看到兩個不同的世界:美國的繁華和海地的貧窮,形容後者可以用這些詞:“搶劫、謀殺、痢疾、痛苦、失望”,最要命的還是那裏的孩子,要麼活不過16個月,要麼疾病纏身。

蓋茨和他的妻子梅琳達曾經到過一次海地,他們發現,海地的兒童一年隻有16美元用於醫療保護,因為海地人一天的平均收入隻有1.26美元。回到微軟總部後,蓋茨和梅琳達開始問自己一個問題:“我們能做些什麼?”

於是,“比爾與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在1999年11月正式成立了,以蓋茨夫婦的姓名命名。其資助的對象主要有4個領域:第一是改善全球健康狀況。著手研究艾滋並瘧疾、肺結核、癌症等疾病的治療途徑,尤其是向非洲、亞洲等發展中國家大力捐資。第二是加大教育投資。創建更多的麵向低收入階層子弟的中學並減少因經濟問題而上不起大學的現象。第三是促進信息業的發展。尤其是著力擴大互聯網的普及,讓所有的人,不分種族、性別、年齡或貧富,都能擁有獲得信息技術的途徑。第四是改善美國太平洋西北地區的現狀。那裏是蓋茨的老家,自然要特別關照,基金會向當地社區和貧困家庭提供多種形式的捐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