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選擇、放棄智慧的修煉(11)(2 / 3)

有些事情可以等老一點兒再去做。像種花,從事園藝。有幾個項目很是嚇人,因為必須很有毅力才能完成,她想在去世前出版兩本散文集,想念完文學博士學位;學學唱歌;彈彈鋼琴,學學弦樂。如果劉佳想要完成這些項目和目標,必須立刻就要開始每天苦練,她也許不能把清單上的每件事都完成,但隻要她努力了,就無怨無悔。

人的一生,往往為別人而活多過為自己而活,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候,卻發現自己還有許許多多的心願未完成,甚至放不下世俗的羈絆,枉戀紅塵,空留遺憾。

如果人人都有一份心願清單,是不是能在世俗和自己的生活中取得平衡,靜下心來發現全新的自己?多愛自己一點,不浪費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讓自己的生活更積極、更上進。

把你的心願清單開始在心中慢慢醞釀吧。

座位

周末,天氣不錯,街上的人挺多,公交車上也是人擠人。

有一站上來的人很多,其中有一位老人,車搖搖晃晃的,老人左看看,右瞧瞧,想找個合適的位置。

老人站的旁邊坐著的是一個小夥子,這小夥子卻沒有給老人讓座的這個意思,眯著眼打起盹來了。

有人往後挪了挪,讓老人站在靠窗的地方,可以扶著車座扶手。

車又過了兩站,有上有下,車上好像稍稍鬆散了一些。這時,擠過來一個四十來歲的中年人,站在老者旁邊。剛才還打盹的小夥子忽然來了精神,騰地站了起來,滿臉是笑衝衝的跟中年人打招呼:“主任啊,您上街啊!”

“噢,是小孫呀,這是去哪兒?”“我去圖書館還書。主任,您坐這兒吧!”“不用了,不用了。”“來吧,來吧!”這會兒,小孫倒是執意讓起座來。“那好,謝謝!”主任卻沒有坐,轉過來衝那位老人道:“爸,您坐吧!”小孫的嘴張成了“O”形。

交友之道

一個寂寞的人看了一部電話的廣告:“有了電話,朋友就來!”於是,他裝了一部電話,希望朋友跟著來。

白天他賣力地工作,回家之後就整晚一個勁地盯著電話機,心想,他錯過了不少電話。

他仍然寂寞,開始為可能漏接的電話而抓狂!一天他從信箱裏抓出錄音機的廣告,有了錄音機,朋友不“漏接!”錄音機裝了一個星期後,他就把它退了,空空的錄音機,房間顯得更加寂寞。

不是有了電話就有了朋友,同樣地不是有了金錢就有朋友,存著一顆真誠和主動熱忱的心,才是重要,當你主動地付出關懷與熱情,主動地幫助別人,那麼你周遭的人便會因為你的付出而感謝你,同時你也會擁有更多交心的朋友。

知足和知不足

古語有雲:“知足者常樂”。它來源於老子的“知足不辱,知止不移,可以長久”。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知道滿足就會感到永遠快樂。如果把“知足常樂”轉換為弗洛伊德筆下被壓抑的本能和欲望升華——那不也是一個伴隨著個體生命始終的、在“知足”與“常樂”之間重建平衡支點的過程嗎?個人心理能量的釋放,受弗氏所說的“快樂原則”驅使,刺激主觀欲望的擴張。阿Q 得意的時候,想著“要什麼就是什麼,喜歡誰就是誰”,但無收斂的欲望和滿足欲望的有限機會之間,隻能達到暫時的、相對的和諧,主體也隻能得到暫時的滿足。而人生在世,卻有做不完的玫瑰色的夢。大學時代讀王國維的《紅樓夢評論》,有一段話記得大意:一欲既終,他欲隨之,終竟慰藉不可得。這就是湧動不息的欲望之潮。個體自有生命開始,就意味著需要的產生。隨著人體的發育,以及與社會接觸麵的擴大,需要也隨之不斷升華,如果需要得不到滿足,人體的自身生長發育便會受到阻礙。這種生理上的、物質上的需要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對這些需要要求得過分,便又會陷入欲望膨脹的泥潭。人都有欲望。人的欲望與生俱來,揮之難去,但同時人又是具有理性的高級動物,應該而且能夠把握好欲望的“度”。人活在世上,有些東西應該得到,也能夠得到;有些東西不該享有,也不能攫取。老子曾說過: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這句話對於今天有著尤其特殊的意義。縱觀今日一些落馬之人,探其原由,“禍咎”概莫能出其“不知足”和“欲得”之外。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有時我們要“不知足”才能常樂。說到對物質生活的態度,還是知足為好;但是,對於學習、工作和我們為之奮鬥的事業,我們自然應該永不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