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選擇、放棄智慧的修煉(11)(3 / 3)

事業上的知足者往往心中沒有追求的目標,胸無大誌,對自己的要求就止於過得去。生活中常有一些人滿足於“差不多”,對工作差不多就行,對人生也是差不多就行。許多事情也常常毀於這“差不多”上。知足其實是一種得過且過的無為心態,隨著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知足者必然遭到淘汰,當今社會是進取向上者的天下。

知足有如一麵厚毯緊緊裹住無目標人生之空虛,使人視外麵日新月異的大千世界於不見,成天飽食終日,無所事事,言不及義。人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知足者固步自封,滿足於眼皮底下那麼一點點天地,豈有不退之理?就如登山,爬到半山腰見有人還在山腳下,便自我陶醉起來,又怎麼能領悟到“無限風光在險峰”呢?“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自我封閉如井中之蛙,體會不到大海包容百川的胸襟。

人有欲望,就有追求,並在追求中推動文明的進程。整個人類的文明史發展了幾千年,若不是這種永不滿足的心態,恐怕我們的社會還將停留在茹毛飲血的時代。

我們每個人所為之奮鬥的事業,也要靠我們自己時常保持著拚搏進取、永不滿足的心態,否則便會裹足不前。縱觀古今中外曆史,無數個事業上取得成功的人,往往都是不滿足於自己所取得的既有成績而繼續奮鬥,最終才成為“笑到最後的人”。

偉大人物的平凡生活

麵對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矛盾,我們常常要麵對舍魚而取熊掌還是舍熊掌而取魚的困惑。其實,如果我們懂得果斷放棄,這種困惑是不難消除的。處在當今令人眼花繚亂的精彩世界中,我們麵對的魚與熊掌之類的選擇愈來愈多。因此,放棄便成了我們的必修課。梅花放棄溫室,便得到與寒風冷雪傲鬥的嬌姿;駿馬放棄平川大道,便得到馳騁高原的灑脫豪逸;而我們放棄電纜車、人力轎,也會得到攀登崎嶇、探尋坎坷的無畏,得到雲煙飛渡、峭壁險峰的迷人風光。

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也是一個既知足又不知足的人物。他曾經有過這樣一段精彩的話:“我從來不把安逸和快樂看作是生活目的的本身——這種倫理基礎,我叫它豬欄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並且不斷地給我新的勇氣去愉快地正視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

要是沒有誌同道合者之間的親切感情,要不是全神貫注於客觀世界——那個在藝術和科學工作領域裏永遠達不到的對象,那麼在我看來,生活就會是空虛的。人們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的目標——財產、虛榮、奢侈的生活——我總覺得都是可鄙的。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都依靠著別人(包括活著的人和已死去的人)的勞動,我盡力以同樣的分量來報償我所領受了的至今還在領受著的東西。我強烈地向往儉樸的生活,並且時常發覺自己占有了同胞的過多勞動而難以忍受。”愛因斯坦出生在德國。父母都是猶太人。1880年愛因斯坦一家遷居慕尼黑。這位具有猶太血統的科學家,幼年在德國度過,高中時遷居意大利,大學時代則在瑞士蘇黎世工藝學院就讀。在1900年愛因斯坦完成了大學的學業。1902年任職瑞士專利局,工作乏味,下班後在家中進行自己所喜歡的研究。在他26歲時,也就是1905年,愛因斯坦共計發表了5篇論文,其中第二篇光電效應使他在1921年榮獲諾貝爾物理獎。愛因斯坦是當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他熱愛物理學,把畢生獻給了物理學的理論研究。人們稱他為“20世紀的哥白尼”、“20世紀的牛頓”。他還是堅決反對專製、黑暗和侵略戰爭,為爭取民主、進步和世界和平,進行過長期不懈勇敢鬥爭的戰士。為了表示同納粹德國誓不兩立,愛因斯坦毅然放棄德國國籍,辭去普魯士科學院院士職務。納粹分子曾懸賞2萬元馬克索取他的首級。

1931年在中國發生“九一八”事變後,他大聲疾呼國際社會製止日本法西斯的侵華暴行,深受中國人發的愛戴。所有這些都表現也這位偉大科學家一生追求真理、捍衛真理的高風亮節。“對真理的追求要比對真理的占有更可貴。”——愛因斯坦的這一名言,集中表達了他對於生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