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選擇、放棄智慧的修煉(12)(2 / 3)

在愛因斯坦成為全世界矚目的科學家之後,經常有來自各地的邀請讓他去演講。他賢惠的妻子總是替他打點行李,把整個行程要穿的衣服一一準備好。奇怪的是,每次愛因斯坦回來,箱子裏的衣服都折疊得整整齊齊,連擺放的次序都沒有變動。在妻子的一再追問下,愛因斯坦才承認。他根本就沒有打開過皮箱,他從頭到尾都穿著那套皺得不成樣子的旅行裝,就上台演講了。有一回,他要在一項非常重要的會議上演講,幾乎所有與會者都穿著正式的晚禮服,主辦單位負責的女士問他需不需要換正式服裝。愛因斯坦回答,他不打算換衣服,如果她想要讓所有人更尊敬他,他可以掛上一塊牌子,上麵寫著:“這套衣服剛剛洗過。”

同樣,愛因斯坦對錢財也是很知足,很不在意,他曾經用一張大麵值的支票作書簽,結果丟了那本書。對此事,他隻是一笑了之。在對待金錢或物質財富的態度上,往往很能反映出一個人的人生哲學和心態。愛因斯坦認為:“巨大的財富對愉快和如意的生活並不是必需的”;“生活必須提供的最好東西是洋溢著幸福的笑臉。”他對金錢的態度與叔本華的說法如出一轍:“金錢,是人類抽象的幸福。所以一心撲在錢眼裏的人,不可能會有具體的幸福。”

愛因斯坦一生和誌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探討科學的未知領域,休閑生活則為演奏音樂與讀書,淡泊明誌,終於成為本世紀的科學巨人。

從愛因斯坦的一生我們可以看出,在事業上永不滿足和生活上感到知足,實際上是知足心態的兩個方麵。知足使人平靜、安詳、達觀、超脫;不知足使人騷動、搏擊、進取、奮鬥;知足智在知不可行而不行,不知足慧在可行而必行之。若知不行而勉為其難,勢必勞而無功,若知可行而不行,這就是墮落和懈怠。在相對的意義上知足常樂,在絕對的意義上不因為知足而放棄承擔、不因為常樂而毀於安樂,如此書寫的人生,雖不算亮麗,但普通人卻因此而活得有滋有味。

人生經典哲理之思考

有個失戀的女孩,在公園裏因為不甘而哭泣。一個哲學家笑道:“你不過是損失了一個不愛你的人,而他損失的是一個愛他的人,他的損失比你大,你恨他做什麼?不甘心的人應該是他呀。”

我們就來玩玩簡單的轉向思考遊戲吧——轉頭一想,人生的喜恕哀樂也可以因為角度不同而有所不同。

看似複雜的事情,換個角度看會變得簡單……

問題一

如果你家附近有一家餐廳,東西又貴又難吃,桌上還爬著蟑螂,你會因為它很方便,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光臨嗎?

解答:你一定會說,這是什麼爛問題,誰那麼笨,花錢買罪受啊?可同樣的情況換個場合,自己或許就做類似的蠢事。

不少男女都曾經抱怨過他們的情人或另一半品性不端,三心二意,不負責任。

明知道在一起沒什麼太好的結局,恨已經比愛還多,但是卻“不知道為什麼”還要和他攪和下去,分不了手。

說穿了,隻是為了不甘,為了習慣,這不也和光臨餐廳一樣?

做人,為什麼要苦了自己?

問題二

如果你不小心丟掉100塊錢,隻知道它好像丟在某個你走過的地方,你會花200塊錢的車費去把那100塊找回來嗎?

解答:這又是一個超級蠢問題。可是,相似的事情卻在人生中不斷發生。做錯了一件事,明知自己有問題,卻死也不肯認錯,反而花加倍的時間來找藉口,讓別人對自己的印象大打折扣。被人罵了一句話,卻花了無數時間難過,道理相同。為一件事情發火,不惜損人不利己,不惜血本,不惜時間,隻為報複,不也一樣無聊?失去一個人的感情,明知一切已無法挽回,卻還是那麼傷心,而且一傷心就是好幾年,還要借酒澆愁,形銷骨立。

其實這樣一點用也沒有,隻是損失更多。做人,幹嗎要為難自己?

問題三

你會因為打開報紙發現每天都有車禍,就不敢出門嗎?

解答:這又是個什麼爛問題?當然不會,這叫因噎廢食。

然而,有不少人卻曾說:看現在的離婚率那麼高,我都不敢談戀愛了。說得還挺理所當然。也有不少女人看到有關外遇的諸多報道,就對自己的另一半憂心忡忡,不也是類似的反應?

所謂樂觀,就是得相信:雖然道路多艱險,我還是那個會平安過馬路的人,隻要我小心一點,不必害怕過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