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說得好:大其心能容天下之物虛其心能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能論天下之事,廉其心能觀天下之理,定其心能應天下之變。
寬容是人類性情的空間。
懂得寬容別人,自己的性情也就有了轉折的餘地,從而在生活的各種境況裏,無論遭遇什麼樣的人和事,都不至於怒發衝冠、牢騷滿腹、委屈痛苦、鬱氣中滯。對別人是這樣,對自己亦然。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都有順有逆,在人生這短暫的旅途中,免不了要跌倒。人不可能免於跌倒,但必須學會如何跌倒,我們難免不遇到失敗和災難,但必須懂得接納它,也就是說在逆境中,要懂得自己釋懷。當我們把失意、抱怨、委屈、憤懣放下時,我們即刻又勇敢高興地站了起來,就在這一刹那,我們在放下的那一瞬間,會得到一種新的體悟,同時心靈與智慧也會得到自由與成長。假如我們每個人,都能以寬容與平直、達觀與敦厚的心態,去生活處世,那我們便會擁有寬廣的心理生活空間,來任自己暢遊,從而心生智慧,令生活得以自在。無論在什麼境況下,都可以契機因緣,都能夠和諧圓滿。
在18世紀漫漫的長夜裏,一顆屬於美利堅合眾國的耀眼的“恒星”被一聲短促的槍聲擊落,漸漸暗淡的光輝,使這塊土地陷於極度的悲哀之中。這顆耀眼的恒星,就是被稱為“黑奴解放北極星”的林肯。
林肯,這位災難深重的總統,一生伴著痛苦和不幸,他在難以忍受的磨難中成長為時代的巨人。他艱苦奮鬥執著地追求,為了美國及人類進步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拯救350萬黑奴於苦難,而他的人生苦難經曆,卻超過他親手解放的黑人奴隸。這個仁慈寬厚的心胸,似乎能容下世間的所有痛苦,用正義和善良溶解一切的不幸。直到那顆罪惡的子彈,從他的左耳下方,斜穿過大腦,停在右眼之後,他似乎還能容忍這顆罪惡的子彈,但他那顆痛苦不堪的心,再也不能忍受住彈頭的楔入,直到頑強地挺了9個鍾頭之後,才關閉了寬厚仁慈的心靈之門,拒絕了苦難的折磨。
林肯小時家中非常貧困,15歲以前沒能邁出偏僻的森林半步,外麵的世界對他來說是完全陌生的。直到15歲之後,他才開始認字母,學寫字。買不起書本,就向別人借一本,用信紙大小的紙片抄下來,然後用麻線縫合,做成一本自製的書。紙張價格很貴買不起,就用炭筆在木板上寫,然後再刨去一層。他如饑似渴地大量閱讀,就是下田去幹活,也要把書帶到田間,給農民講故事。這使他的口頭表達能力得到最初的鍛煉。林肯做過許多粗活,犁田、劈木頭、建房、殺豬什麼都幹。他討厭這些磨人的苦差事,受夠了拓荒耕種的苦難滋味。他不堪忍受寂寞單調的農耕生活,渴望能夠出人頭地。農田雖廣闊,但不能囚禁他向往世界的愛。於是他去了伊利諾州的紐沙勒,擴大了眼界,勾起了勃勃雄心。在朋友的幫助下,第一次參加了競選州議員的角逐。
雖然他贏得了這個地區幾乎全部選票,但卻未能當眩
競選州議員失敗後,林肯發奮地學習閱讀,不斷鑽研書本,猛攻法律,有時到幾十裏以外借書,然後讀著走回來。他對法律發生了興趣,立誌要當一名律師。1837年,他騎著一匹瘦馬,走進春田鎮,開始了“實習律師”的生涯。生活依然是貧困寂寞。
在困苦的環境裏,他不斷地掙紮、奮鬥、學習,一天也沒停止追求。二年後,他穿著借錢買來的新衣服,走上了州議員的座位,從此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也許“上帝”生他就是為了融解人類苦難的,林肯終日麵對痛苦,沒有快樂的時候。他的朋友說他:走路的樣子,簡直像憂鬱就要從他身上淌下來。林肯要讓千百萬奴隸掙脫枷鎖,過上正常人的生活,享受人生的幸福和樂趣,而他自己卻沒有家庭的溫暖和快樂。林肯的婚姻是難以言述的悲劇。他的妻子是一個愛好虛榮、吹毛求疵的庸俗女人,她不僅不能給這位偉人幫助和照顧,而且時時折磨著林肯。她嫁給林肯的目的,是希望他能當上總統,出盡風頭。林肯也並不愛瑪麗,要他完全是為了顧全道義。林肯就是這樣,仁慈寬厚的心胸,既是他的優點,也是他的弱點;既使他的理想得以實現,也使他的一生命運多舛。他同瑪麗的結合,就像是一場噩夢,多年來折磨、摧殘著林肯,使他永遠失去幸福與安寧。婚後,林肯夫人對林肯的生活、習慣、外貌都不滿意,經常嘮叨,亂發脾氣,連續不斷地吵鬧怒罵,攪得街鄰都不安。有時客人來訪,她竟當著客人的麵,把他搞得非常難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