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投之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就是說,你對我好,我對你更好。普通的朋友之間尚且如此,倘若胸懷寬廣,對自己的敵人也能“投以木桃”,那他一定感激涕零,視你為恩人一般。
有人認為“寬恕是一種比較文明的責罰”。有權力責罰,卻沒有責罰;有能力報複,卻不去報複,這就是一種寬恕,也是一種能夠掌管他人的法寶。寬容待人,以德報怨的同時,敵人也就自然與你拉近了距離,成為你可以依靠的人了。對於昔日的敵人,打擊報複隻能為自己埋下更多的怨恨,樹立更多的敵人;而如果量才重用,給敵人以平等的待遇,不但能夠感化敵人,為我所用,更能夠樹立自己的威望,得到更多人的尊敬和擁戴,從而有利於鞏固自己的關係網成就自己的做人。武則天作為中國曆史上惟一的女皇,其心術權謀,手段殘忍,真是令人發指,但她惜才,愛才,對於有能力輔佐她的人,她不惜以德報怨,感化自己的敵人,並使之成為她的“心腹”。上官婉兒,是李唐時期五言詩“上官體”的鼻祖上官儀的孫女。上官儀是唐初重臣,曾一度官任宰相,參與高宗的廢後行動後被武則天發覺,上官儀與其子被斬,上官婉兒與母則為宮婢。婉兒14歲那年,太子李賢與大臣裴炎、駱賓王等策劃倒武政變,婉兒為了報仇也積極參與。但事情敗露,太子被廢,裴炎被斬,駱賓王死裏逃生。但上官婉兒則為武則天所赦。上官婉兒14歲時曾作了一首《彩書怨》的詩,被武則天無意中發現。武則天不相信這麼好的詩會出自一位女孩之手,便以室內剪彩花為題,讓她即興作出一首五律來,同時要用《彩書怨》同樣的韻。婉兒略加凝思,就很快寫出:“密葉因栽吐,新花逐剪舒。攀條雖不謬,摘蕊詎知虛。春至由來發,秋還未肯疏。借問桃將李,相亂欲何如。”武則天看後,連聲稱好,並誇她是一位才女。但對“借問桃將李,相亂欲何如”裝作不解,問婉兒是什麼意思。婉兒答道:“是說假的花,是以假亂真。”“你是不是在有意含沙射影?”武則天突然問道。婉兒十分鎮靜地回答:“太後陛下,我聽說詩是沒有一定的解釋的,要看解釋的人的心境如何。陛下如果說我在含沙射影,奴婢也不敢狡辯。”“答得好!”武則天不但沒生氣,還微笑著說:“我喜歡你這個倔強的性格。”接著她又問婉兒:“我殺了你祖父,也殺了你父親,你對我應有不共戴天之仇吧!”婉兒依舊平靜地說:“如果陛下以為是,奴婢也不敢說不是。”武則天又誇她答得好,還表示正期待著這樣的回答。接著,武則天讚揚了她祖父上官儀的文才,指出了上官儀起草廢後詔書的罪惡,期望婉兒能夠理解她、效忠她!
然而,婉兒不但沒有效忠武則天,卻出於為家人報仇的目的,又參與了政變。司法大臣提出按律“應處以絞刑”;若念其年幼,也可施以流刑,即發配嶺南充軍。而武則天則認為:據其罪行,應判絞刑,但念她才十幾歲,若再受些教育,是可以變好的。所以,不宜處死。而發配嶺南,山高路遠,又環境惡劣,對一個少女來說,也等於要了她的命。所以,也太重些。尤其是她很有天資,若用心培養,一定會成為非常出色的人才。鑒於此,武則天決定對婉兒處以黥刑,即在她的額上刺一朵梅花,把朱砂塗進去。並把婉兒留在自己身邊,“用我的力量來感化她”。武則天還表示:如果我連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子都不能感化,又怎麼能夠“以道德感化天下”呢?武則天確實把婉兒感化了。該殺而不殺,反而留在自己身邊,這已使婉兒感激涕零。此後,武則天又一直對婉兒悉心指導,從多方麵去感化她、培養她、重用她。婉兒從武則天的言行舉止中,了解了她的治國天才、博大胸懷和用人藝術,對她徹底消除了積怨和誤解,代之以敬佩、尊重和愛戴,並以其聰明才智,替她分憂解難,為她盡心盡力,成了她最得力的心腹人物。
第二章 方寸不亂屈伸自如